Kate Bush 代表作

Kate Bush 代表作

1975 年左右,Pink Floyd 的吉他手 David Gilmour 收到一张凯特·布希的家人辗转寄来的 demo 带,带子里作品小样创作之老练和审美之奇崛令这位前卫摇滚大师都赞叹不已,当时还只有 16 岁的凯特·布希立刻在 Gilmour 的牵线搭桥之下与 EMI 唱片签下合约。在那个前卫音乐蔚然成风的时期,EMI 对这位出生于英国肯特郡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的才女寄予厚望,她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可塑性极强的艺术家形象,以及作为女性音乐人为男性统治的英国流行乐坛带来的颠覆性,一切都具备成为下一枚风向标的潜质。而凯特·布希也很早表现出了身处商业环境但依然坚持自我风格的独立性,力排众议选择《Wuthering Heights》这首风格诡谲、带着怪诞尖锐的高音声线的歌作自己的首发单曲。这诡戾而凄美的乐坛首秀,奠定了凯特·布希未来音乐生涯的艺术基调——富有文学素养的音乐叙事,堪称光怪陆离的个性化风格,以及对女性生命的美与苦淋漓尽致的演绎。1978 年出道后凯特·布希趁热打铁地连续推出了两张专辑《The Kick Inside》和《Lionheart》,包括以艾米莉·勃朗特小说《呼啸山庄》为灵感写就的《Wuthering Heights》在内,这一时期布希的音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她对文学、电影、哲学和民间音乐独特的审美倾向,《Hammer Horror》就是受 1957 年黑白电影《千面人》(Man of a Thousand Faces)而创作出的一首极具悬疑氛围感的艺术摇滚歌曲。进入八十年代后凯特·布希的重心向创作理念和音乐技术方向有所倾斜,专辑《Never for Ever》开始引入合成器技术,尤其是与 Peter Gabriel 合作时学习到的 Fairlight CMI 电子合成器,歌曲《Babooshka》中错落有致的玻璃碎裂音效就出自其中。到专辑《Hounds of Love》时,Fairlight CMI 已经完全作为主打乐器参与制作而非仅仅带来音效点缀,凯特·布希最具有代表性,甚至于数十年后因美剧《怪奇物语》而再次翻红的《Running Up That Hill (A Deal with God)》就将她对于电子音色那股未来感的迷恋彻底地表达出来,穿梭翻飞的电气波形带着她高昂的声音肆意飞奔,歌曲中强烈的性别意识也借由这样充满张力的表现手法冲击着感官。凯特·布希推动了音乐技术的理念革新,同时也没有落入唯技术论的窠臼,她依然在作品中自信而有力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Hounds of Love》中不乏大量使用巴拉莱卡琴、迪吉里杜管和其他民歌乐器的痕迹,《Jig of Life》的凯尔特风格,《Hello Earth》对神秘而圣洁的格里高利咏叹调的汲取,使得前卫与古朴在她身上达到了惊人的统一。再加上完整的概念性音乐叙事,八十年代的凯特·布希在流行音乐艺术性上的创举就好比 The Beatles 止于六十年代的摇滚音乐,同时代或许只有 Prince 在激进的音乐融合和探索中才能与之比肩,她对 Art Pop 这门流派的开宗明义,也滋养了 Florence Welch、Tori Amos、Fiona Apple 等一众另类女声,持续推高着流行音乐艺术想象和美学概念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