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at the Science Museum

Live at the Science Museum

科學與藝術分道揚鑣之前,在過去好幾世紀,歐洲的大學一直將音樂和數學作為合併教授的科目。聽起來不可思議嗎?透過這張收錄在 Music x Museums 系列的現場錄音專輯,讓指揮家 Oliver Zeffman 為我們證明這兩個主題可以相融。專輯於藏品豐富的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演出,透過曲目探索作曲家如何用各種方式處理音樂時間的本質。參與演出的是 Ozero Ensemble 的 16 位音樂家,而當時博物館正展出物理大師史蒂芬・霍金的紀念展覽 (Stephen Hawking at Work),音樂家幾乎伸手就會碰到展品。 巴哈錯綜複雜的對位法,在音樂上相當於多元微積分,由作曲家 George Benjamin 使用不同樂器重新編排給 9 位音樂家的版本,強化了音樂的曲折迂迴,加上繽紛閃亮的色彩,為這場音樂會開場。Harrison Birtwistle 在 1965 年所寫的《Tragoedia》,經常使用強烈的層次對比,創作出這部源自古希臘戲劇世界的作品。Zeffman 指出:「它在某些地方非常激進,然後中間有反思的時刻;這是一部具有紀念意義、如同儀式一般的作品。」 這場音樂會還包括 William Marsey 冥想般的《Why Do You Grieve》世界首演,馬上就能讓人融入其中;這部作品是從「可以編排」的聲音元素建構出來,並以各種不同的組合擷取、操弄,並且重新結合。Zeffman 回憶道:「Marsey 是個好朋友,但我過去從來沒有機會跟他一起合作。他知道要創作音樂來思索時間的概念,就感到非常興奮。我們最後以 Terry Riley 在 1964 年的作品《In C》作結,據說這也是第一部極簡主義的音樂作品;這部作品進一步探討時間,讓音樂家們在不同的時間,隨意次數的重複演奏 53 個樂句。」

收錄於以下內容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