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hoven for Three: Symphony No. 4 and Op. 97 "Archduke"

Beethoven for Three: Symphony No. 4 and Op. 97 "Archduke"

小提琴家列奧尼達斯 · 卡瓦科斯、大提琴家馬友友和鋼琴家伊曼紐爾 · 艾克斯延續著他們精彩的 Beethoven for Three 之旅,遊歷了樂聖的九部交響曲,這次則帶來《第四號交響曲》。這部作品或許是貝多芬九部交響曲中最不受重視,也最不為人所知的,但在鋼琴家夏 · 瓦斯納的巧妙改編,以及三位音樂家的演奏下,它無庸置疑地成為貝多芬最優秀的創作之一。改編版將第一樂章的慢板段落化繁為簡,強化了預告性質的戲劇感,之後活潑的快板段落則充滿爆發力,帶來無限歡樂。 第二樂章的〈慢板〉給人一種史詩般的壯麗感,所有細節展露無遺。演奏中充滿豐富的肌理,在很大程度上仿效了原作的深、廣度。而其中有許多燦爛輝煌的微妙細節,就好像貝多芬的作品被攤在陽光下供人細察一樣。這在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和最後一個樂章〈不太快的快板〉中更加鮮明,讓音樂跟著勢不可擋的能量翩翩起舞。這感覺就像是全新的室內樂作品,同時也是重新詮釋的龐大傑作。 用小編制去改編大型樂曲,無論是鋼琴二重奏、管風琴,或是鋼琴三重奏,都有悠久的傳統。這些規模改小的作品,通常不只是為了求新,早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它們就因為社會的需要而存在。在錄音出現之前,觀眾只能從現場音樂會聽到管弦樂演出,但是大多數人既沒有財力,住處也不與大型演出場地相鄰,因此能聽到以原編制演繹的偉大交響曲的機會並不多。用室內樂的形式來展現這些作品,不但讓聽眾得以負擔,而且如果編排得當,也同樣精采。 這些改編版本也讓音樂走進了家戶,就像為家庭音樂會敞開了一扇門。馬友友就是這樣跟《Apple Music 1》的 Zane Lowe 解釋:「我的好朋友艾克斯說,如果你對 1800 年代、唱片業興起之前的貝多芬交響曲感興趣,你一輩子可能只會聽過兩次。唯一能讓你聽到的另一種方式,是你自己演奏雙鋼琴或三重奏的版本。」馬友友把錄音技術的出現比喻為印刷機。他說:「在印刷機出現之前,那就是你獲得聖經的方法。識字的人會去讀它,但你自己無法擁有一本。如果你想要聽貝多芬交響曲的演繹,你沒辦法在其他地方聽到,你必須自己來。而那是在愛迪生出現之前。」 這張專輯還收錄了貝多芬 1811 年所寫的《大公》三重奏,是一部氣勢磅礴、莊重高雅,但帶有幽默感的作品,也成為盡展這些頂尖音樂家才華的絕佳載體。他們的詮釋充滿情感張力,甚至讓人覺得這首曲子最初就是以交響曲的規模和聲響來譜寫。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