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o Pärt代表作

Arvo Pärt代表作

2025 年適逢愛沙尼亞作曲家 Arvo Pärt 九十歲生日,他是當代聖樂中最具先鋒典範的代表人物之一。Pärt 的創作核心來自對葛利果聖歌的熱愛,以及在蘇聯壓迫下日益深厚的宗教信仰,呈現了極簡卻蘊含著永恆美感的作品。 Pärt 生於 1935 年,曾就讀於塔林音樂院 (現為愛沙尼亞音樂和劇院學院)。他早期的現代派風格,展現在 1968 年的合唱與管弦樂作品《Credo》中,靈感取材自《馬太福音》的經文。但此前衛拼貼式的作品卻觸怒了蘇聯當局,他們認為這首「無調性」的作品帶有政治目的。Pärt 因此遭到審問,作品也在首演後被禁演,這成為他生涯的轉捩點,他毅然決定拋開序列主義,展開新的創作方向。 自 1976 年的《Für Alina》開始,包括《Fratres》、《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Summa》與《Tabula Rasa》,都以「鐘鳴作曲法」(tintinnabuli) 如鐘聲般的音響而得名。Pärt 曾談到自己簡約的創作概念:「我發現,當一個音被美麗地奏出時,這就足夠了。一個單音,甚至是一瞬間的寂靜,都能帶來慰藉。我只用最原始的素材建構音樂——三和弦,單一的調性,組成和弦的三個音聽起來就像鐘聲,這就是我稱之為『鐘鳴』 (tintinnabulation) 的原因。」 1980 年離開蘇聯並定居西柏林後,Pärt 受到 ECM 唱片創辦人 Manfred Eiche 的推廣,獲得許多追隨者。Eiche 在接受 Apple Music 古典樂訪問時回憶:「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聽到 Pärt 的音樂。那次邂逅出乎意料,卻深具啟發。那光輝的聲響,帶著靜默的姿態,前所未聞,讓我想親自見到作曲家並錄製他的音樂。」之後發行的《Kanon Pokajanen》、《Passio》《The Deer’s Cry》與《Adam’s Lament》等作品,吸引了許多可能無宗教信仰,但渴求精神體驗的聽眾,其創作也成為全世界舞台上最常演出的經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