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人:丁薇
「我的創作是從給自己寫歌開始的。」丁薇告訴 Apple Music,分享自己成為創作人的初衷與體會。兒時拉二胡、大學時學作曲,丁薇雖出身音樂科班背景,但讓她開始以創作表達自我,卻始於一個偶然的機遇。她為師兄李泉的首張專輯合音配唱的期間,創辦「魔岩唱片」的張培仁曾好奇問過她為何沒有自己的創作:「妳也喜歡唱歌,又是學作曲的,為什麼沒有自己寫歌呢?」這個問題則在丁薇的心裡埋下一顆種子。後來,聽了張培仁寄給她的 Tori Amos 與 Rickie Lee Jones 的唱片後,丁薇才意識到,原來流行音樂中不僅有 Michael Jackson、惠妮休斯頓這樣的天王天后,也有表達自我內心的藝術作品——於是,她開始創作與自己對話。「開始只是為了記錄自己當下的感受,這種寫作是自由的、無目的性的。有時只是幾句旋律或歌詞,作品積少成多之後,再從中挑出自己最滿意的,製作出來。」 1994 年,丁薇以一首〈上班族〉推開了樂壇之路,隔年的首張專輯《斷翅的蝴蝶》更以華麗撩人的爵士藍調風格,在當時中國樂壇洋溢的純真青春風格裡獨領風騷。當主流市場還在消化她的獨特風格之時,丁薇並未中斷自己對於創作的探索,而是開始為其他歌手寫歌保持狀態並開闊眼界。「當我開始為別人寫歌的時候,我就要求自己,要用一個職業作曲的狀態去創作這些作品。」包括 1998 年為那英寫的〈愛要有你才完美〉在內,丁薇筆耕不輟,為劉德華、陳坤等風格各異的歌手創作過優質詞曲。「每位歌手的聲線、音域以及自身氣質都不同,我要在規定時限裡,為他們寫出適合他們的作品。當然,我不會違背自己的審美。其實能給不同類型的歌手寫作還挺有意思的,畢竟作為歌手,我不可能去唱那麼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她回顧自己第一次為別人寫的歌,是馬格的〈女孩兒與四重奏〉:「馬格是一個內心很豐富的女孩,我用她的視角去設計了一個約會的場景,希望刻畫出她內心的想像和忐忑。然後我想,如果用我最熟悉的弦樂四重奏來編曲,一定很有意思。事實上,在那之前我還沒有聽到過這樣的編曲方式。」而自己的「得意之作」,莫過於為陳坤寫的〈舞!舞!舞!〉:「曲風選擇的是輕鬆愜意的 Bossa Nova,我覺得很符合陳坤稍帶慵懶的文藝氣質,歌名則選用了陳坤喜歡的作家村上春樹的書名。」 2002 年是丁薇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她為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創作及演唱主題曲〈冬天來了〉,而獲得了影視配樂及創作者的新角色。《新上海灘》的原聲帶更是其配樂代表作,插曲〈歌未央〉、〈就算沒有明天〉以扣人心弦的旋律,呼應著埋藏著歷史長河中的悲歡離合。對她而言,配樂跟寫歌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寫歌的人可以不會編曲,就連歌曲的結構可能都是由編曲或製作人來安排的。因此,一首歌的完成大多不是一個人,詞曲編曲製作,分工明確。但配樂從旋律、配器到結構等等所有的,都是作曲家本人的工作。」 多年的配樂經驗重塑了她對創作的理解與思考:「配樂的創作空間更大,可以展現的情緒更豐富,沒有寫歌那些限制。當然配樂的預算和時間,是被框定的,而創作也一定是要圍繞著影片,風格和氣質也不能脫離。」丁薇補充:「寫歌算是個人行為,基本上可以隨著自己的喜好,但寫配樂,是在一個大團隊裡,完成自己的那部分工作,最終還是為了影片的整體呈現。對於寫歌,靈感和創意很重要,但寫配樂並不依賴靈感,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銳的感受和專業能力。」而為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桑》配樂,必須在 25 天內完成創作和錄音,則是她職業生涯裡印象最深刻的挑戰,但她僅用一句「壓力很大,但又很興奮」淡然概之。 對音樂的虔誠,對創作的專注,加上永遠保持探索的心態,讓丁薇能數十年如一日地將生命付諸曲譜,傾注自己作為創作人的驕傲。「最讓我驕傲的,我希望出現在我的下一張專輯中。」丁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