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音樂風格百家爭鳴的世代,「另類音樂」早已攻佔各大排行榜單,成為重要的流行趨勢之一。然而與其他曲風相比,「另類」似乎顯得難以定義。事實上,「另類」一詞最初是站在主流搖滾樂的對立面,當時許多地下音樂人因不滿千篇一律、只追求銷售量的主流商業搖滾,開始了各種新異的嘗試,用特立獨行的 hook 旋律、樂手 DIY 的個人原創精神彰顯自由的音樂態度。 儘管另類搖滾要到 90 年代才迎來它的黃金時代,但追本溯源,我們可以從 70 年代末的龐克革命說起。在當時,Sex Pistols、Ramones 以及 The Clash 等異軍突起的樂團,用強烈反叛風格、顛覆主流的演出,帶來與主流市場大相徑庭的音樂感受,並成功影響了 80 年代之後的大批樂團。如果說硬蕊、流行龐克繼承了「大聲與速度」傳統,那麼另一批音樂人則繼承了不與主流為伍的精神:R.E.M. 的民謠氣息、Sonic Youth 的不和諧噪音、the Cure 的深沈陰鬱、the Smiths 的爆裂獨立、New Order 的電子節奏律動等,皆是當時的經典代表。人們發現這些主流以外的音樂風格與態度實在難以歸類,因此為他們冠上「另類搖滾」之名。 到了 1990 年代初期,Nirvana 和 Pearl Jam 等 Grunge 代表樂團,在悅耳的 hook 中注入頹喪氣質,席捲樂壇排行榜。此後另類風潮驟然捲起,Red Hot Chili Peppers 與 Soundgarden 等樂團亦開始為主流樂迷認識。與此同時,英國搖滾界掀起了「曼徹斯特」狂熱 (Madchester),也造就了諸如 The Stone Roses 和 Happy Mondays 等新生力量。後續的十多年,各個不同風格的樂團讓世代聽眾聽見了龐克 (Green Day)、嘻哈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工業搖滾 (Nine Inch Nails) 、藝術搖滾 (Radiohead)、強力流行 (Weezer)、金屬 (Tool)、英倫搖滾 (Oasis)、電子樂 (the Prodigy) 等多樣化的另類搖滾形式。 進入 21 世紀後,Foo Fighters、Coldplay 等重量級樂團深受廣大樂迷喜愛,受歡迎的程度甚至可以媲美流行巨星。受到更多注目的同時,另類精神卻不因此消逝,反而日漸茁壯——The White Stripes、The Libertines、The Killers 等樂團擁抱新樂風,延續著另類的傳奇。 至於在台灣,回顧 80 年代,當時著名的獨立唱片公司水晶音樂就曾舉辦「台北新音樂節」來推廣相較於主流,有著更佳個人特色的樂手——其中伍佰就是代表人物之一。除了由他組建的 China Blue 吹響號角,獨立音樂界也開始孵化出濁水溪公社、1976、甜梅號、交工樂隊等樂團,各種不同於主流的音樂型態開始逐漸為人所知。 進入千禧年後,隨著獨立音樂市場穩定,許多廠牌如角頭、野火樂集、小白兔更致力培植具有個人風格的新興樂團,包括 Tizzy Bac、旺福、蘇打綠等都是這個時期崛起的代表。另一方面,海洋音樂祭、野台開唱、硬地音樂節等盛事也長期為台灣養成了大批聽團樂迷。 如今,台灣的獨立樂團隨著網路世代而愈加多元興盛,每年在各地舉辦的音樂活動不勝枚舉。從草東沒有派對、法蘭黛到 deca joins、美秀集團,持續將另類搖滾的「原創」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