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ga Gražinytė-Tyla:⾳樂靈感

Mirga Gražinytė-Tyla:⾳樂靈感

立陶宛指揮家 Mirga Gražinytė-Tyla 的表演生涯起步較早。起初,她並非擔任指揮,而是作為一名歌手:她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與父親的職業室內合唱團 Aidija 一起排練,六歲時便隨團四處巡演並登台獨唱。因此,不難想像這份由她精選的歌單中,包含了大量的合唱及聲樂作品。 Gražinytė-Tyla 告訴 Apple Music 古典樂,葛利果聖歌是她的「音樂起源」。她解釋道:「1989 年,我爸爸和朋友獲得了去巴黎學習葛利果聖歌的獎學金,並將這種音樂帶回立陶宛。」Gražinytė-Tyla 記得自己曾「站在維爾紐斯的大教堂裡,沉浸於流動的葛利果聖歌的魔力與神祕之中」。為了記念這段記憶,她選了最喜愛的聖歌之一〈Salve regina〉,她經常親自演唱這首歌。另一段童年回憶是聽母親彈鋼琴:「媽媽常在我應該午休時練習⋯⋯有時我真的睡著了,然後醒來聽見蕭邦〈G 大調練習曲〉的神奇旋律。」 這份歌單還容納了 Gražinytė-Tyla 與父親的合唱團一起巡演的回憶。在她小時候、決定將音樂作為職業前,Gražinytė-Tyla 專攻藝術,並會在排練或音樂會期間為歌者們畫畫。她記得他們在練習 Clément Janequin 的〈群鳥之歌〉時模仿鳥鳴的情境,這些畫面到現在依舊鮮活生動。該曲也讓她愛上了法國音樂,並進而讓她如今喜愛普朗克之作。另外兩首她最喜歡的合唱團曲目,是 Monteverdi 的〈Sì ch'io vorrei morire〉及巴哈的〈Gute Nacht〉,後者出自巴哈的經文歌《Jesu, meine Freude》。 10 歲那年,Gražinytė-Tyla 第一次接觸到莫札特的歌劇《魔笛》,並深深著迷於夜后那首著名的、充滿怒火的詠嘆調〈Der Hölle Rache〉。「那是大都會歌劇院的現場直播,」她回憶道。「我不知道是誰唱得如此驚人,但我愣住了,說不出話,反覆聽了無數遍廣播錄音。」或許正是這顆種子,促使 Gražinytė-Tyla 放棄藝術,選擇音樂作為職業?無論如何,這段經歷激發了她對歌劇的熱愛,也為這位未來的指揮家鋪就了音樂之路,最終讓她演繹了 20 世紀一部偉大、卻直到近期才被發掘的歌劇——溫伯格的《The Passenger》(歌單的最後收錄了她的錄音片段)。 這位猶太裔波蘭作曲家為躲避納粹逃往蘇聯,並在那裡與蕭斯塔科維契結為摯友。長期以來,他的光芒一直被這位更為知名的同僚所掩蓋。然而,幸虧小提琴家 Gidon Kremer 的推動,溫伯格的樂曲逐漸吸引了更廣泛的聽眾與支持者,其中也包括 Gražinytė-Tyla。她曾錄製溫伯格的數部交響曲,並在此特意選入 Kremer、波羅的海弦樂團與鋼琴家 Yulianna Avdeeva 合奏的溫伯格《鋼琴五重奏》錄音——她表示,這是「真正發現溫貝格的起點」,也藉此向 Kremer 致敬。 作為指揮家,Gražinytė-Tyla 自然也精選了兩位指揮大師的錄音,以展現這門藝術。首先是 Abbado,她稱其為引領自己解開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奧祕的導師。另一位則是 Toscanini,這位常被描繪為極度注重細節的指揮家。然而,Gražinytė-Tyla 巧妙地指出他在演繹威爾第《茶花女》時的一些關鍵細節:「從大結局約 3:22 處開始,聽聽發生了什麼。在相對穩定的低音之上,各聲部雖仍與低音相連,卻各自獨立發展,顯然並不在意是否『要合奏』(至少這並非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