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出身貧窮的非裔美國男孩,是如何成為影響世界流行音樂進程的偉大藝術家的?一切都要從米弟華特 (Muddy Waters) 拿起吉他和口琴,歌唱同屬於底層人的生活與命運開始。1941 年,他的歌聲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主理人錄製了下來,世人第一次從錄音裡感受到密西西比三角洲藍調那樂觀、神祕而充滿生命力的音樂力量。從鄉村走向大都會芝加哥,米弟華特插上音箱,以電聲和工業氛圍重塑藍調音樂原始的魅力。音樂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而他的音樂也改變了世界。
米弟華特以〈Feel Like Going Home〉、〈I Can't Be Satisfied〉等傳統密西西比藍調歌曲走紅樂壇,但他並沒有止步於此,開始轉向更多不同的藍調曲式與元素,創作走向上,透出了 R&B 的雛形,而對電聲樂器的使用則深刻影響了早期搖滾樂的發展。透過組建樂團、插電音箱的類比訊號,他將三角洲藍調與搖滾樂之間締結起牢不可破的血脈。他用了〈Mannish Boy〉回應了藍調歌手波‧迪德利的〈I'm a Man〉,用更具重量的步伐,走出開創時代的重量。他對全世界搖滾樂相關風格影響甚鉅,諸多作品都曾完整出現在搖滾巨星的手中再次翻玩,如〈Baby, Please Don't Go〉曾由 Aerosmith 與 AC/DC 詮釋;輕快的〈Got My Mojo Working〉也隨著貓王的搖擺風靡白人世界,甚至是遠在英國的 The Rolling Stones 名稱都是源自於他的作品〈Rollin' Stone〉。他還是當初 The Beatles 首度訪美,讓剛下飛機的 Paul McCartney 指名想見的人。他的故事、才華與創造力匯聚為流行音樂史上毫無懸念的里程碑,是不折不扣的「芝加哥藍調之父」,而他推進三角洲藍調、催生搖滾樂的過程,讓他成為搖滾樂發展中的絕對關鍵,更是後世搖滾子嗣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