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騏:關於編曲

陳建騏:關於編曲

Apple Music

陳建騏的創作十分多元,在流行音樂、電影、動畫、戲劇等領域均可找到他的身影。他於 2013 年以五月天的《諾亞方舟》一曲,榮獲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在 2016 年,他更以彭佳慧《大齡女子》的專輯同名曲,拿下金曲獎最佳單曲製作人獎。 編曲人耳中的好音樂是怎樣的呢?陳建騏認為,「符合歌手聲線特色與詮釋歌詞意境是基本要求」,而他「最重視編曲的畫面感與旋律感。」以五月天《諾亞方舟》為例,「我想用樂器構成從黑暗到光明的視覺感受,於是一,我將弦樂從低聲部慢慢進行到高聲部;二,我讓和聲時而和諧時而不和諧。」他再補充:「我也喜歡在編曲裡增加另一條別於主旋律 (歌手唱的旋律) 的副旋律。這樣我認為編曲者可以加入音樂裡,成為說話者的一部分,不只是服務者。」 問到最滿意的作品,陳建騏則指出是徐佳瑩專輯《心裡學》中的《言不由衷》:「我自己將歌詞做了內化解讀,看似為他人祈禱的文本其實是自我的希冀。所以我把畫面設定在黑暗無邊的外太空,渺小的個體發出微弱的求救訊號,祈禱安康。電子聲響,鋼琴弦樂就沿著文字交織綿延,安詳包裹著歌手的聲音。」 陳建騏亦坦言常石磊的編曲讓他感到驚豔。「我認為他將自身所學的古典音樂與電子音樂結合得非常巧妙。古典的訓練將歌曲的和聲色彩延伸拓展更寬廣的想像。以他製作編曲《柿子》為例,前半段的管弦編曲帶出神祕詭譎畫面,中後段加入電子節奏合成器,帶聽眾進入現代甚至未來。」 他也指出,今日的流行音樂進化快速,已無法劃分種類,而音樂人更「需要不斷突變,並接受混種。」即使電子音樂帶來了新型的音樂創作模式,陳建騏卻認為創作並不拘泥於傳統:「創作可以來自各種方式,無論是古典理論在五線譜上寫曲,用錄音裝置錄下旋律,用電腦記錄,用 beat (編曲) 開始,只要是能創造出表達情緒情感的音樂 (歌曲),就是創作。」 在這張歌單中,跟隨陳建騏以編曲者的角度發掘音樂之美,細味編曲者融入作品的個人音樂性格與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