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隔 20 年,大提琴家王健再次錄製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記錄他生涯多年來對這部經典的深刻感悟。他認為:「古典音樂的演奏藝術,其可變性非常大、可塑性很強」,每次現場演奏都有所不同。這張新專輯正是他探索的結晶,更是他渴望與樂迷分享的心靈共鳴。 相較於現場演出,錄音室環境為藝術家提供了精益求精的空間。王健坦言,錄製專輯的準備工作遠超音樂會所需,加上疫情期間他因練習時間充裕而「技術大增、達到另外一個境界」,讓他更有機會呈現此階段最完美的演奏。然而,這份完美絕非犧牲「即興性」。他與錄音師堅定認為「如果我們要選擇完美或者說是演奏的即興性,我們一定會選擇即興性的,我們會放棄完美,這是最重要的」,因為「好的音樂它必須是要有活力的」。他將此比喻為精緻五官若單獨拼湊,反而顯得有點怪,真正的美往往存在於「不完美」之中。 王健特別強調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舞蹈性,認為這是一種「更加有舞蹈性的演奏;它節奏性比較強,或者說節奏的彈性更強」,讓聽者彷彿看到舞者翩翩起舞。這種表達方式與近年來歐洲興起的古樂潮流相契合,顯示巴哈作品並非四平八穩,而充滿了娛樂性。王健的演奏,正是朝著這種更具活力和動態感的方向發展,賦予樂曲氣韻與生命力。 談到巴哈音樂的深層意涵,王健雖無宗教信仰,卻能清晰感受到其「神性」,帶有恢宏、尊貴與崇高的情感。他相信「每個人的人性當中都有神性的影子」,而古典音樂能激發這份神性,提供一個讓心靈翱翔、與自我靈魂對話的另一個世界。他希望樂迷在聆聽時,「想像你就是裡面那個人」,想像自己在演奏、在翩翩起舞,最終從音樂中聽到自己的心聲。他堅信藝術的珍貴之處在於它能告訴我們:「不管你生活中是多麼的艱辛,你的靈魂是神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