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同時又溯源本土文化的創意混搭已成為新世代青年文化的個性之一,也是出身文化熔爐四川成都、遠赴美國求學多年的音樂人施鑫文月的創作天賦。2021 年《說唱新世代》節目上,以四川方言和英文交叉敘事為特色的饒舌單曲〈丁丁貓兒〉(成都方言「竹蜻蜓」) 宣告了施鑫文月的「巴蜀文藝復興」音樂計畫:在「新」的音樂形式和「舊」的巴蜀傳統文化之間搭起一座橋樑。 首張專輯《巴蜀文藝復興:第一章》與 EP《Step on Green》都是在嘻哈伴奏上混搭方言和英文,描繪錦江邊上充滿煙火氣的本土愛情故事和閒散生活細節。在此基礎上,施鑫文月在新專輯《巴蜀文藝復興:第二章》中,放下了對個人經歷的回憶與記錄,拓寬了探訪成都的步伐:他以都市故事講述者的敞開視角,把深入巷尾公園、駐足廣場街坊的見聞化作音符,將簫、葫蘆絲等傳統民樂器與市民方言原聲取樣穿插在以嘻哈、合成器、電子音色為主基底的作品中。如專輯開場的〈玉林梯隊〉,從捷運口跳廣場舞的「孃孃」(成都方言中對和母親年紀相仿女性的稱呼) 們喊的口號開始,導入這個城市最真實鮮活的生活痕跡;〈王跑跑,阿里里〉中引入民歌時代台灣人也熟知的〈蘭花草〉,正是成都當地人最熟悉的灑水車鈴聲,街邊邂逅的場景也歷歷在目;〈Sad Boi, 耙耳朵〉則用方言「耙耳朵」深化四川男人怕老婆的社會形象,展現市井小民張羅柴米油鹽的肥皂劇日常。可以說,有別於一些為了凸顯「中西結合」而強行加入配器和取樣的作品,施鑫文月所編排的巴蜀聲音實錄都是專屬於成都人的都市記憶。 《巴蜀文藝復興:第二章》看似削弱了以往作品中相對突出的親情描寫,但施鑫文月依然非常細膩地將家人偷偷投射在了專輯裡:如〈王跑跑,阿里里〉的主人公「來自雲南在成都打拼的摩的司機王跑跑」的人物設定便源自父親的雲南背景,〈回答〉中參與回答「愛是什麼」的受訪者,也包括了舅舅、舅媽、外公等家人。如果說,《巴蜀文藝復興:第一章》是施鑫文月回到家門口的鮭魚壯遊,《巴蜀文藝復興:第二章》便是他放下行李、走出家門轉悠的都市探索。閒聊八卦日常,展現了這個城市的溫情與樂觀、包容與治癒,而與民樂器、方言一同編織的實驗旋律、英文唱詞,則是施鑫文月從文化混搭中發展出的豐沛音樂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