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赫,生日快乐!”系列(‘Happy Birthday, Bach! Series')是中山公园音乐堂精心打造的音乐会品牌,创立于2011年,旨在纪念音乐巨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 S. Bach)及其伟大的音乐作品。于每年3月至4月巴赫诞辰季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音乐会通过多元的器乐组合(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羽管键琴、管风琴、打击乐、管乐,等),以独奏、重奏、室内乐、交响乐等丰富形式,集结国内外顶尖艺术家阵容,全方位呈现巴赫音乐宇宙。并在一场场音乐会中,解构这位音乐巨匠的创作脉络与情感内涵。 【本期歌单】集合了2025“巴赫, 生日快乐! 系列”5场音乐会中的部分曲目。这些曲目由出席音乐会的国内外顶尖艺术家亲自【精选】,涵盖了钢琴、小提琴和室内乐等多种演出形式,带领观众探寻巴赫音乐的多样性和艺术深度,感受其精神内核与永恒魅力。 【艺术家推荐一】 推荐人:盛原,中国著名钢琴家、历史键盘演奏家。 盛原向大家推荐了6首巴赫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这也是“3月28日,与巴赫悠游天下—钢琴家盛原独奏音乐会”的全部曲目。这里选择了美国钢琴家罗莎琳·杜蕾(Rosalyn Tureck)、默里·佩拉希亚(Murray Perahia)和盛原本人演奏的版本。 —— 曲目:降B大调兄弟离别随想曲 BWV 992 演奏:Rosalyn Tureck 创作于1704年,作为巴赫现存最早的标题性键盘作品之一,此曲以六段叙事结构展开,从“亲友的挽留”到“马车与号角赋格”,作品融合了意大利即兴风格与严谨对位技法,开篇的叹息音型与终段的赋格形成强烈对比,展现了18岁巴赫对巴洛克情感程式(Affektenlehre)的精妙运用。 —— 曲目:e小调英国组曲第5首 BWV 810 曲目:d小调英国组曲第6首 BWV 811 演奏:Murray Perahia 创作于1715-1720年间,魏玛-科滕时期。名为英国组曲,实则承袭法国组曲传统,都包含了前奏曲(Prelude)与六首舞曲。第5首e小调以庄严的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为核心,以自由装饰音表现个体哀愁,仿佛“内敛的抒情诗人”;第6首d小调则以长达百余小节的前奏曲开篇,吉格舞曲(Gigue)的调性游移(d小调→F大调→b小调),仿佛“宏大的建筑宗师”。 —— 曲目:G大调法国组曲第5首 BWV 816(羽管键琴版) 曲目:E大调法国组曲第6首 BWV 817 演奏:盛原 创作于1722-1725年间,科滕-莱比锡过渡期。作为巴赫键盘组曲艺术的成熟之作,法国组曲部分手稿收录于其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莱娜的练习曲集中。该组曲舍弃了前奏曲,以Allemande-Courante-Sarabande-Gigue为基础框架,灵活融入Gavotte、Bourrée等法国宫廷舞曲。其中BWV 816,盛原推荐了了更贴近巴洛克声韵特质的羽管键琴版。 —— 曲目:F大调意大利协奏曲 BWV 971 演奏:Rosalyn Tureck1 创作于1735年,莱比锡时期,收录于《键盘练习曲集II》。此曲以独奏键盘重构意大利协奏曲的辉煌格局,也展现了巴洛克音乐的精髓与巴赫的复调艺术。第一乐章通过右手华丽的分解和弦与左手稳固的通奏低音,再现“合奏(Tutti)-独奏(Solo)”的对话效果;第二乐章流淌着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绵长气息;末乐章模仿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的跃动感,疾驰的十六分音符链条展现出对维瓦尔第“急板”乐章的赋格式重构。 【艺术家推荐二】 推荐人:波兰国宝级小提琴家演奏家罗伯特·卡巴拉Robert Kabara 曲目:巴赫:d小调第2小提琴组曲, BWV1004 演奏:Itzhak Perlman 这首d小调第2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是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最著名的,也将作为“3月22日,心灵恰空—波兰小提琴家罗伯特·卡巴拉独奏音乐会”的开场曲目。 这套组曲由五首风格各异的舞曲巧妙构成,而最后一首恰空舞曲更是其中的精华所在。其在长度、演奏难度以及作品内涵上,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四首舞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巴赫复调式音乐创作的核心精髓,毫无悬念地成为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小提琴独奏曲目之一。 这首作品不仅展现出高超的音乐写作技法,也为后世复调音乐的创作指引了方向。《恰空》的前两个以四个小节为一句的乐句道出了主题,其余部分则是对这一主题逐渐抽象的变奏。这个主题犹如爵士乐中的“开头”,既是本曲中最先听到的,也是最后听到的一个旋律。巴赫在《恰空》的中段与尾声,巧妙地重现了主题的变奏。为了简化,我们把这六十四段乐句都称为“变奏”。许多变奏是以成对的形式出现,就像书的封面一样。有些则被组合成更大的乐段。巴赫喜欢用旋律破坏乐句的边界,因此您直观听到的“段落”并不总是与乐句结构完全对齐。 随着我们逐一聆听这些变奏,我们会惊叹于巴赫是如何精心搭建起本曲的复杂性和强度的。本曲并非线性递增。当节奏变得更加复杂时,和声则会变得简单,反之亦然。在第34段变奏中,调性从d小调转变为D大调,巴赫将复合程度几乎重置为零。随后,复合性再次递增直到第53段变奏,调性重新回到d小调,这时才稍稍放松。之后,在最后几段变奏中,复杂性达到了顶峰。 在这部作品中,巴赫开创性地运用了复调技巧,让一把小提琴同时承担多个声部的角色。这种技巧上的突破不仅展现了巴赫惊人的音乐才华,更暗示了人性中多重自我的对话与碰撞。小提琴时而低吟,时而高亢,仿佛一个孤独的灵魂在与自己对话,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艺术家推荐三】 推荐人:中国少年钢琴家杜沛达(仔仔,16岁) 曲目: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BWV 988 演奏:Glenn Gould(1955 Recording & 1981 Recording) 少年钢琴家杜沛达将于4月5日,为大家带来“哥德堡变奏曲—英才少年杜沛达·钢琴独奏音乐会”。关于《哥德堡变奏曲》,杜沛达想向大家推荐著名钢琴家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弹奏的版本,包括年轻版(1955 Recording)和晚年版(1981 Recording)。 “整体来听,我感受到古尔德用这首作品讲述了人生。从天真的婴儿到顽皮的少年,从年轻气盛的青年到失意消沉的中年,又重整旗鼓直至晚年,甚至在最后他演绎的这个生命仿佛还在奋斗,他用整整30个变奏和前后两遍咏叹调道出了人生千百种滋味,但是到最后好像只有一种滋味——我或许可以用无奈、遗憾和不甘或者释然来形容。 古尔德的版本相对于其他的演奏家,我认为更个性(当然了,不是因为他哼唱)。从这首作品的咏叹调就可以感受出。年轻版十分快,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在急急忙忙地准备做某件事,但是晚年版则不同,他把速度放得非常慢,并且十分严谨、谨慎地处理巴赫的所有细节。和其他演奏家们对比,他的演奏是更加生动、感人的。古尔德演奏的最后的一遍咏叹调总是让我泪流满面,像是这个生命到最后只能躺在病床上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心中不断回忆曾经的往事,在那一刻他又似乎回到了孩童时期,心中有无限的遗憾,可又想着想着,到最后一一释怀了。 如果还有更多的人愿意听这部作品,我推荐的首先就是古尔德的演奏,可能开始你并不会发现他的奇妙,但如果你愿意多听几遍,你就会发现他的神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