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时隔整整 20 年,大提琴家王健第二次录制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全集。这也是德意志留声机中国(DG 中国)厂牌成立后的首张唱片。对于所有大提琴演奏者而言,巴赫这套作品都是值得永远攀登的高峰。随着年龄增长与经验积累,再次进入录音室的王健,对乐器定调的标准、整个组曲的结构,以及音乐细节的处理等方面都有了更新的思考。 巴赫的这六首大提琴组曲,各自都有相同的结构,包含了前奏曲、阿勒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和吉格舞曲,始终保持秩序,但从来不会重复。王健把这一点比喻为“唐诗宋词”:“他是严格地遵守框架,但是每一首,比如说阿勒曼德舞曲,它有很不同的一种感觉。所以说巴赫是一个创新、有创造性的伟大作曲家,他不光是死守成规的,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谈到每首音乐背后的舞蹈性格,王健说:“到底是舞蹈先来还是音乐先来?我觉得有可能两个是同时开始的。但是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舞蹈的音乐却是非常可能的事情。”在这对关系之中,他选择相信音乐是“主心骨”:“有了音乐这种节奏,舞蹈才能坚持跳下去。”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第一首组曲,到色调阴郁的第二组曲,再到堪比交响的第六组曲,王健如今对弹性弓速和弹性弓压的控制更为出神入化,强奏与弱奏之间的色彩变化,散发出虚实相生的魅力,每个段落音乐深处的舞蹈属性尤为出彩。在他看来,二十年间的演奏变化并非因为有了什么新发现,而是把过去“感觉得到,却无法实现”的东西完成得更好了一些。 “这就像写毛笔字,没有气韵的话是写不好的。气韵对我来说就是生命力的表现。”在王健自己看来,新版录音比 20 年前的版本更富有“激情”、“气韵和倾向性”,而这种审美作用在音乐的演奏之间,似乎会让这版新的大提琴组曲的色彩听来更加明显。对于现代与复古的关系,王健认为,“本真演奏的取向大概 20 年前从欧洲开始。大家发现以前的这种作品不是像想象的这么四平八稳,其实娱乐性很强,特别是巴赫的音乐。这一套作品不是宗教音乐,而是平民的音乐。” 巴赫本人生前是当时最伟大的管风琴家,他创作的很多音乐也都会被改编或移植到全新的乐器上演奏。这种现象也在启发王健对于大提琴组曲的理解。“巴赫他自己的乐器是管风琴。这套作品所有的前奏曲在我看来其实是跟管风琴音乐很接近的,总在表达宏大的气势。” 过去的 20 年间,巴赫的这套组曲一直与王健的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听到的不光是自己的心声,也听到作曲家的心声,也听到他所描述的全人类的心声。”他的感触也愈发深入,“也许每个人的人性当中,都有神性的影子。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能把每个人心中的神性都激发出来。我们心中最美好的祝福和愿望、对别人的爱、对正义和善良的渴望,平时我们不愿表现出来,但是有了音乐,就可以在音乐的翅膀上,在这个世界里翱翔。” 王健直言:“我并不希望大家在我演奏的时候听到我的心声,我最希望的是大家听到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