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于野》——聆听四季的声景与飞鸟(2020~2024)

《鹤鸣于野》——聆听四季的声景与飞鸟(2020~2024)

群星

野外录音工作室“鹤鸣于野”的第一张同名专辑《鹤鸣于野》,以《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天地意境为灵感,汇聚⽣态、声景、鸟鸣和原创⾳乐。创始人贺⽂进和张诗野两位电影和录⾳⼯作者为主要创作者,携手监制孙清松、制作人黄勇以及艺术顾问常静、张笛,踏上穿越四季的听觉迁徙之旅。历时五年匠心打磨,录音团队跋涉万里,在公园、山村、森林湿地间捕捉候鸟的行踪:既有雀形目鸣禽的婉转清啼,亦收录鹤类穿透云层的苍劲长鸣,更以独创的声景艺术将雁鸭的粗哑对话、鸻鹬的短促音节以及山水风雨的声响编织成交响诗章。下面,就来看看“鹤鸣于野”的主创贺文进与 Apple Music 深入分享的专辑各声部构思,以及“观鸟”的经历。 最初对这张专辑的构思从何而来?是如何想到在自然环境录音之上叠加音乐和念白的? “《鹤鸣于野》专辑最初的构思来自我录音的老师,台湾的孙清松先生。我在 2020 年,也就是我刚开始接触到野外录音的时候,我听到了孙老师的专辑《鸟》,非常惊喜,心想居然有人做了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他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这张专辑《鹤鸣于野》是在向他致敬,也是我想把自己这将近五年跑野外的收获做个总结。专辑中的音乐,来自几位志同道合的音乐家朋友:黄勇,常静,张笛,冯满天,小冈。他们也对自然充满敬畏,自然给了他们音乐上的灵感。我对生态领域的学习和野外录音工作,拓展了我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所以音乐和旁白是一种表达,表达我对自然、自由、生命、生态的理解。” 您对念白部分是怎样构思的? “专辑中的念白,是我对当时声景体验的一个记录和描述,也是一个引导,希望可以帮助听众更容易地进入那个场景中。虽然那是一个很个人的体验,但是我希望找到可以对此产生共鸣的人。对于那些关于录音细节的描述,正如当时我听到孙清松老师专辑时候的感受,我也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那些对野外录音感兴趣的人。” 在如何处理这些田野录音上,您的编辑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做选择。北京的四季分明,所以我以“聆听四季的声景和飞鸟”(Listen to the soundscape & birdsong in 4 seasons)作为副标题。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特点的声景,声景和鸟鸣是最核心的内容,念白是辅助核心内容的。原本我打算不要念白,制作人黄勇老师和艺术顾问常静都认为有简短的念白可以帮助别人增进理解。 “我比较希望保持声音音色的一致性,同时也希望不同季节声景特性的区别可以体现出来。前期的内容剪辑是我完成的,后期声音音色和空间感的精细剪辑是混音师沈恬完成的,他对声音音色、空间方面以及与音乐比重、宽度和纵深的处理,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您是如何进入观鸟的世界的,有什么难忘的观鸟经历吗? “最初是在 2020 年,新冠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被隔离在最小的空间和家庭单位里,我在陪伴家人去野外拍照时发现,鸟儿的鸣叫是那么动听,有那么多被我忽略的细小而不同的存在,是那么美好,是那么值得我去发现和赞美。而我居然在以前的几十年里对此一无所知!我简直是发现了另一世界。于是我开始搜索这方面可以学习的人,我很幸运从网络上联系到了台湾的孙清松先生,他成了我录音和生态方面的启蒙老师。 “在野外总会有很多收获,难忘的体验有很多次。我自己最难忘的也是最幸运的一次,是在平谷大华山山脚下开车过程中突然听到鸟鸣,停车后在路边树枝上发现了一窝刚刚出生的银喉长尾山雀(Silver-throated Bushtit)的幼鸟在树枝上晾羽毛,一共 12 只,彼此挨着拍成一排。鸟妈妈站在最前面,因为雏鸟刚刚出壳羽毛还是湿的不能飞,所以人站在两米外它们也一动不动。几分钟后,我看着它们一哄而散,12 个小毛团儿跟着妈妈向风一样飞走了。在以后的观鸟过程中,我认为每次邂逅都是一个缘分,我会更珍惜这份缘分,无论是动物还是人。 “在跑野外的过程中,我结识了很多生态方面的专家、动物救助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志愿者,以及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等等,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一些在最基层的一线生态工作者们,他们才是平凡的英雄,有很多伟大的事迹不为人所知,我内心向他们致敬,他们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和动力。” 专辑经过空间音频技术制作,在听感层面有了全新的体验,贺文进分享道:“空间音频版本确实让我和沈恬在杜比实验室里花了更多的时间。我们在实验室里做了一些声音‘实验’,按照沈恬的话,我们想让鸟儿真的‘飞’起来!我们做到了。”以下,贺文进围绕空间音频版本的制作,挑选专辑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首曲目,为我们进行逐曲介绍。 《山有扶苏》 “这首作品是声景与音乐的很好一次结合,声景录音让这首春意盎然的作品锦上添花。作品是一个诗经时代发生在山野间的小情歌,持续的律动留白,等着人们去联想树下草丛边的那些可爱而单纯的情感。诗经中的鸟和环境,是我与常静和张笛两位音乐家经常聊的话题,他们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我请孙清松老师发来了他在台湾小山村的录音,所以作品开头和结尾部分鸟鸣和牛的叫声,都是来自台湾的录音;不仅如此,牛叫声的旋律,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常静老师创作的灵感。这首作品最早版本发行于常静和张笛《旷野之声》专辑中,也是全景声制作的。观众现在听到版本中,我在他们的建议下进行了重新混音,在后半部分又加入了北京北部山区的一些声景。可以说是一首非常融合的作品,也是一次声景和音乐创作的很好的结合。” 《山村即景》 “这首作品是我特地请孙清松老师提供的来自台湾山村的声景录音。这首作品是与前一首《千年鸟道》的呼应,我想去孙老师所在小山村看看那里的小鸟,去听听台湾岛上的鸟鸣,这是我内心很真实的愿望,很多人应该可以体会我的愿望背后意味着什么,所以我把《山村即景》看作是一首穿越海峡的呼唤。孙老师在里面的念白为大家解释了什么是‘声景’。我希望听众能够感受到我和孙老师共同的愿望。” 《尾曲:天地玄黄》 “这是专辑最后一首,是尾曲,也是一个总结,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制作人、爵士音乐家黄勇为声景作品添加了一些音乐和音效成分,相得益彰,很有画面感。一年四季的声景都在这首作品里有所展现,所以作品有一个变换的时间和空间,在纵深上也有变化:有宏大的视角,远距离的兽类和猫头鹰的叫声;也有近处的视角,有近距离鸟儿细微的振翅和鼯鼠的脚步声。这些,都是录自北京的东部山区的山谷里!所以,美好就在身边不远的地方,只要我们打开耳窗,就能发现它们的存在。”

出现在以下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