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PID POP SONGS

STUPID POP SONGS

身处如今万千事物日新月异的时代,创作者坚持慢工出细活的耕作精神还有意义吗?已经 12 年没有发专辑的陶喆,或许也忧心过多年的沉淀是否会追不上流行音乐迅速的更迭变迁。旁观华语 R&B 新血不断涌现,经历疫情的集体低潮,又感受到了 AI 等技术革命对创作环境造成冲击的这些年里,陶喆一边慢火熬煮一首首新歌,一边重建着自己的创作价值观。这张乐迷们久候多年的《STUPID POP SONGS》,不仅是陶喆一次音乐上的自我革新和华丽回归,更倾注了他在这些年里,对自身与音乐创作之于这个时代意义的惑与思。 接下来,就让陶喆亲自为我们深度解说专辑中几首歌的创作故事,分享他深藏于旋律背后的思考与启示。 《Stupid Pop Song》 “在音乐产业待了超过 25 年,不免让人开始思考,自己在当今这个市场中是否还有一席之地。其实不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这样的疑问或许都曾浮现在心头:我是否还有价值?对于一个被年轻、潮流与流行文化推动的产业而言,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保持新鲜感与被认可,成了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Stupid Pop Song》——无论是同名歌曲还是整张专辑——都是我与自己内心对话的结晶。它不是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而是一段穿梭于过去与现在的旅程,通过一首首歌曲传递情感与线索,也许会在某些时刻触动你心中的某处。 “‘Pop’这个字,在不同年代常常被赋予负面的意涵。像是 50 到 60 年代的‘波普艺术’(Pop Art),就曾是个具争议性的词汇,它挑战了‘高艺术’与‘低艺术’之间的界线,重新定义了创作的价值。这样的精神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如今创作音乐的方式。在 AI、生成式工具与各种音乐软件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与艺术仿佛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提示就‘被创造’出来,只需演算数据即可生成作品。但数据能感受吗?当一首歌的旋律与歌词触及某个特定音符时,它的灵魂会因此被感动到落泪吗?它能捕捉我们试图表达的心碎、怀旧与喜悦吗? “如果如今的艺术与音乐能如此轻易地被电脑重现,那么我们作为人类,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的创作是否变得可有可无,只是一首又一首的普普愚乐? “我希望你能在这些歌曲中感受到人性——那些不完美、那些灵魂与真挚。当然,我得老实说:这些作品中,其实也用了不少电脑的帮忙,😏 谢啦 💻🙏” 《Moonchild》 “我在 1980 年代青春成长,那是一个流行文化渗透一切的时代——从音乐、时尚,到设计、视觉艺术与广告。它不仅仅影响了我,更深深塑造了我。即使多年之后,那个时代的精神仍在我创作中回响。 “《Moonchild》正是向那个世界致敬的一首作品——融合了新浪潮、迷幻与多元声响的万花筒。我试图让过去的音色重新复苏:宏亮的混响鼓声、奔放高亢的萨克斯风独奏,以及闪烁着类比光泽的合成器,这些曾经定义一整个世代的声音。铜管与萨克斯风曾是 60 到 80 年代唱片的灵魂,如今在现代音乐中已不常听见,而在这首歌里,它们再度全彩登场,熠熠生辉。 “有些人可能会将它归类为‘City-Pop’,但对我而言,它远超过一种音乐风格。它唤起的是霓虹闪烁的街道、午夜的魅影,以及都市过度繁华下那股电流般的悸动。这是一种带着怀旧感,却依然鲜明现代的声音。” 《路上》 “我最难忘的一些旅程,往往是那些在无边公路上独自驾驶、长时间奔驰的时刻。公路旅行让我有空间整理思绪、重新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也能更深刻地与音乐重新连结。 “有些歌曲天生就适合在旅途中聆听——它们带着一种移动的感觉,一种向前冲刺、将烦忧抛在脑后的氛围。我希望《路上》对你来说也是这样的一首歌——陪伴你前行、给你勇气放下过去、迈步向前的旅伴,并激发你探索世界的冒险精神。 “Abe Laboriel Jr. 节奏错落、有如行军般的鼓声,精准捕捉了一段旅程的律动——停顿、启程与坚定不移的节奏感;而吉他的声音则让整首歌充满飞翔与解放的感觉。 “虽然离开熟悉的事物总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但那背后也藏着希望——对崭新开始的期盼,以及无限可能的召唤。拥抱人生无尽的转折,你终将从中获得爱与力量的回报。” 《半晴天》 “这首歌起初是一个作曲上的实验:我能否创作出两段几乎对称的旋律,一段采用小调,另一段则为大调?我当时并不在意它是否容易演唱、编曲或现场演出,只想满足自己在创作上的一个小小挑战。 “这个过程意外地收获良多。吴庆隆写出了极其华丽、史诗感十足的配乐,完美呼应了这首歌的双重性。而易家扬的歌词,也在情感与语意上精准地展现出这种镜像般的对照。 “我选择以特雷门琴(Theremin)作为开场的主奏乐器——这可能是许多人从未听过的乐器。它那种诡异、超脱的音色曾出现在许多经典作品与实验性音乐中。在这里,我觉得它正适合为这首歌揭开序幕,特别是与管弦乐与大键琴交错搭配时,更激荡出无限的声音可能性。 “这也是整张专辑中最晚录制、也最具挑战性的一首歌。但我希望,它会是一首能在你心中回荡许久、久久不散的作品。" 《微尘》 “我记得大约 12 岁的时候,那时台湾的民谣摇滚仍盛行不衰,尤其受到大学生,以及二十多岁到三十出头的年轻族群喜爱。那是一个用精致木吉他编织旋律、配上真挚又赤裸歌声的年代——歌曲诉说着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与个人省思,全都以诗意的语言呈现。在那种简约与意义交织的音乐里,蕴藏着一种深刻而近乎神圣的情感。 “当时有一首歌完美地捕捉了这样的精神,那就是 Kansas 乐队在 1977 年推出的经典名曲《Dust In the Wind》。它深深触动人心,成为跨越时代的代表作。那时街坊邻居的男生们,尤其是学校吉他社的同学,几乎人人都在弹这首歌,或者努力学习它那段令人着迷的指弹旋律。我记得那时心里觉得,如果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是多么有力量、多么迷人。而这首歌,还有那份感觉,就是我当初拿起吉他的原因之一。 “在制作这张专辑的过程中,我对自己说,我想回到那样的初心——创作一首由一把吉他承载、旋律能触动灵魂、歌词能直指人心的作品。在这个节奏快速、纷乱复杂的世界里,问自己、也问听者: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 “《微尘》正是这样的一首歌。由李焯雄所写的歌词,如诗一般地勾勒出一个被剥去繁华、只剩骨架的世界——一种宁静而近乎乌托邦式的荒凉。带有凯尔特色彩的小提琴声、清冷克制的合唱,以及极为简约的编曲,都引导着听者放慢脚步,深思:当我们走过这个脆弱的地球,我们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足迹?” 《千言万语》 “每一次决定是否要翻唱一首歌,我心里的目标都是:我能不能为这首歌带来新的生命、新的面貌。 “其实现在大家听到的这个版本的《千言万语》是我这半年才完成的。之前其实已经有一个完整的编曲版本,整体以电吉他为主,节奏也慢很多,走的是比较 Downtempo 的 Neo-Soul 风格。虽然那个版本几乎已经完成,也有气氛,但我总觉得那份氛围太 blue。后来才决定整个推翻,变成现在这个 Hip-Hop 的版本。那个早期版本我也有考虑之后找机会跟大家分享,应该会有不同的人喜欢这两种风格。 “有趣的是,这首歌也是整张专辑里唯一一首完全交由别人来编曲的作品。那个人就是 Bryan Tay。我和 Bryan 在巡演上合作了好几年,但我们从没想过会在专辑里也携手创作。应该说,是因为我越来越了解他的弹奏风格和个性,所以才认为 Bryan 能够好好发挥这个编曲。 “翻唱经典其实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太熟悉那些旋律和情绪了。要怎么加入新的元素,是需要巧思和实验的。当初一直卡在写不出新的旋律,差一点就放弃 cover 这首歌。写一段新的旋律,是希望能带听众走向更高潮、更释放的情感。但同时,又得顾虑原作的线条和精神,不能过度扭曲或破坏。这种‘旧中求新’的尝试,其实也出现在我处理《月亮代表谁的心》《望春风》,甚至《Susan说》的时候。至于我有没有做到,就交给你们来评断了!” 《陪你》 “《陪你》的主歌原本是用假音演唱的。早期的 demo 是降 B 大调,而你现在听到的正式版本则是 D 大调,整整高了四个半音。当初的想法是让主歌听起来柔和、流动,像水一样,用假音来表现这种细腻的感觉。但过了几年,当歌词终于写好、我录了一个新 demo 时,我发现要在那个假音的音域唱这些歌词其实非常困难。我在这首歌上挣扎了很久,因为我真的很想保留假音的处理,但唱起来实在不太舒服。 “当时我只有两个选择:不是改旋律,就是调整调性。我先把调性升到 C 大调,这样我可以用较低的真音来唱主歌,但这也让副歌变得太低,整体缺乏能量。最后只好再升一个全音到 D 大调,主歌变得比较好唱,但副歌却落在我声音的第一个断点,演唱上会比较尴尬、有挑战。这就是创作音乐时常常会遇到的取舍。有时候,你没办法让每一个段落都落在最舒服的位置,只能在整体的感觉和可唱性之间找到平衡。 “《陪你》对我来说也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亲自写所有的国乐乐器编曲,包括二胡、笛子和古筝。以前这些部分大多是由吴庆隆负责编写,但这次我想自己挑战看看。因为我对这些乐器还算熟悉,也很想试试看亲自编写的感觉。 “如果真的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我们没有重新录制弦乐部分,而是用升高四个半音的方式处理。如果能重新录音会更理想,但那样会拖延整首歌的完成时间,我也不想让 Penny 等太久,毕竟这是我写给她的歌 😏。 “我也花了不少时间调电钢琴的音色,灵感来自我的音乐偶像之一——Babyface。他标志性的电钢琴音色和弹奏风格,定义了 80 和 90 年代的 R&B 音乐,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谜。这次能试着重现那种氛围,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有趣的部分之一。 “希望《陪你》听起来能够流畅自然,尽管它的背后经历了不少挑战与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