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lash代表作

The Clash代表作

1979 年,英國攝影師 Pennie Smith 在衝擊合唱團紐約巡演的舞台上按下快門,捕捉下貝斯手 Paul Simonon 彎下腰背將手中的貝斯砸向地面的瞬間。音樂的爆發感和破壞性透過強而有力的人物線條傳遞到人們眼前,在這張照片成為衝擊合唱團第三張專輯《London Calling》的封面照後,龐克搖滾從此擁有了最具代表性的視覺符號。雖然衝擊合唱團的活躍時間不過短短十年 (1976 – 1986),但其具有開創性的風格探索和深刻的創作意識卻給予了龐克搖滾深遠的影響。作為和 Sex Pistols 幾乎同時期登上歷史舞台的樂團,衝擊合唱團早期的作品在音樂上聽來似乎並無太多突出之處,〈White Riot〉、〈Janie Jones〉等都是短促、強力的三和弦式龐克音樂,但細品之下歌詞內容所蘊含的批判性、建設性思考,卻早早地顯露出他們有別於同時代龐克樂團的創作價值觀。在「龐克」一詞很大程度上與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等意識形態掛鉤時,衝擊合唱團用他們激進的左翼思想重新塑造了龐克搖滾的主題傾向,首張同名專輯就涉足了貧困、失業和種族歧視等現實社會問題。在從他們首演的雪菲爾 Boardwalk 酒吧走向更大的舞台的同時,衝擊合唱團也不止步於早期龐克搖滾風格的「一畝三分地」中,首張專輯中的〈Police & Thieves〉能明顯聽出他們對牙買加雷鬼音樂的喜愛和致敬,後來《London Calling》這張專輯之所以能夠名留青史,也正是得益於衝擊合唱團對於多元曲風的實驗玩心:〈Lost In the Supermarket〉清脆雀躍的節奏明顯已經脫離龐克宣洩式的表達,更具流行色彩的人聲旋律,則又受到了他們在美國巡演時合作過的波‧迪德利、Sam & Dave 等 R&B 音樂人的影響;實驗性十分突出的〈Rudie Can't Fail〉既有著雷鬼音樂熱情洋溢的律動感,冉冉上升的銅管樂音色又深深浸潤著紐奧良爵士的微風和夜色。生涯中期發表的《London Calling》不僅代表了衝擊合唱團風格的有力轉型,也令龐克搖滾的美學範疇有了一次跨越式的發展,從精力過剩、虛無憤懣的發洩,日漸蛻變為更具藝術價值也承載更多精神內涵的音樂種類。就像衝擊合唱團的成員彷彿接受洗禮一般第一次觀看 Ramones 在英國的演出一樣,走上舞台的衝擊合唱團也「哺育」幾乎一代搖滾音樂人,1977 年觀看他們在利物浦 Eric's 俱樂部表演的一些年輕人後來都有了自己的樂團,其中不乏 The Teardrop Explodes 和 Echo & The Bunnymen 等後龐克組合。對搖滾樂之外的音樂元素的廣泛吸納締造了衝擊合唱團的獨特,而他們的影響力同樣不限於搖滾場景以內,美國饒舌團體 Public Enemy 的成員 Chuck D 就將衝擊合唱團的批判性和政治性視作靈感源泉,與牙買加音樂成功的融合,又令衝擊合唱團在英國七八十年代的 2 Tone 文化場景 (雷鬼、SKA、Rocksteady 與龐克、新浪潮的融合發展下誕生的音樂場景) 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精選藝人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