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撞乐队代表作

冲撞乐队代表作

1979 年,英国摄影师 Pennie Smith 在冲撞乐队纽约巡演的舞台上按下快门,捕捉下贝斯手 Paul Simonon 弯下腰背将手中的贝斯砸向地面的瞬间。音乐的爆发感和破坏性通过强而有力的人物线条传递到人们眼前,在这张照片成为冲撞乐队第三张专辑《London Calling》的封面照后,朋克摇滚从此拥有了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虽然冲撞乐队的活跃时间不过十年(1976 – 1986),但其具有开创性的风格探索和深刻的创作意识却给予了朋克摇滚深远的影响。作为和 Sex Pistols 几乎同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乐队,冲撞乐队早期的作品在音乐上听来似乎并无太多突出之处,《White Riot》《Janie Jones》等都是短促、强力的三和弦式朋克音乐,但细品之下歌词内容所蕴含的批判性、建设性思考,却早早地显露出他们超越同时代朋克乐队的创作价值观。在“朋克”一词很大程度上与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等意识形态挂钩时,冲撞乐队用他们激进的左翼思想重新塑造了朋克摇滚的主题倾向,首张同名专辑就涉足了贫困、失业和种族歧视等现实社会问题。在从他们首演的谢菲尔德 Boardwalk 酒吧走向更大的舞台的同时,冲撞乐队也不止步于早期朋克摇滚风格的“一亩三分地”中,首张专辑中的《Police & Thieves》能明显听出他们对牙买加雷鬼音乐的喜爱和致敬,后来《London Calling》这张专辑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也正是得益于冲撞乐队对于多元曲风的实验玩心:《Lost In the Supermarket》清脆雀跃的节奏明显已经脱离朋克宣泄式的表达,更具流行色彩的人声旋律,则又受到了他们在美国巡演时合作过的 Bo Diddley、Sam & Dave 等 R&B 音乐人的影响;实验性十分突出的《Rudie Can't Fail》既有着雷鬼音乐热情洋溢的律动感,冉冉上升的铜管乐音色又深深浸润着新奥尔良爵士的微风和夜色。生涯中期发表的《London Calling》不仅代表了冲撞乐队风格的有力转型,也令朋克摇滚的美学范畴有了一次跨越式的发展,从精力过剩、虚无愤懑的发泄,日渐蜕变为更具艺术价值也承载更多精神内涵的音乐种类。就像冲撞乐队的成员仿佛接受洗礼一般第一次观看 Ramones 在英国的演出一样,走上舞台的冲撞乐队也“哺育”几乎一代摇滚音乐人,1977 年观看他们在利物浦 Eric's 俱乐部表演的一些年轻人后来都有了自己的乐队,其中不乏 The Teardrop Explodes 和 Echo & The Bunnymen 等后朋克组合。对摇滚乐之外的音乐元素的广泛吸纳缔造了冲撞乐队的独特,而他们的影响力同样不限于摇滚场景以内,美国说唱团体 Public Enemy 的成员 Chuck D 就将冲撞乐队的批判性和政治性视作灵感源泉,与牙买加音乐成功的融合,又令冲撞乐队在英国七八十年代的 2 Tone 文化场景(雷鬼、SKA、Rocksteady 与朋克、新浪潮的融合发展下诞生的音乐场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精选艺人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