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油漬搖滾

重溫油漬搖滾

油漬搖滾 (Grunge) 誕生於 80 年代的美國西雅圖,這陰雨綿綿的城市孕育了一批音樂人,他們用失真音效與厚重節奏,轉化龐克音樂直線外放的行進,以及 70 年代奔馳的金屬吉他 riff;他們赤裸地袒露內心的焦慮、創傷與疏離,取代了搖滾巨星原有的意氣風發與荷爾蒙,也被稱為「西雅圖之聲」。

誕生於 1986 年的西雅圖音樂廠牌 Sub Pop 是油漬搖滾興起的推手,先驅樂團 Mudhoney 的首張單曲〈Touch Me I’m Sick〉便在此發行,旗下樂團如 Nirvana、Soundgarden,連同其他代表 Alice In Chains、Stone Temple Pilots 與珍珠果醬合唱團等,一同為 90 年代的油漬搖滾盛世揭幕,其中 Nirvana 及其主唱 Kurt Cobain,幾可視為這場盛世的同義詞。1991 年,Nirvana 推出了首張主流廠牌專輯《Nevermind》,在 MTV 的推波助瀾下有一週賣出四十萬張唱片的紀錄,更擠下流行天王 Michael Jackson,站上告示牌排行榜第一名,不只拉抬了 Soundgarden 隨後發行的《Badmotorfinger》、Alice in Chains 的《Dirt》等油漬搖滾大作,更是另類音樂翻轉地位,走入主流市場的歷史時刻。

「無論我怎麼嘗試/好像都無法殺死自己」(Nothing seems to kill me/No matter how hard I try),Soundgarden 如此在〈Blow Up The Outside World〉唱道,或許也能視作油漬搖滾思想與情感的縮影——他們不介意自掀瘡疤,反正世界跟自己都夠糟了,似乎也沒什麼能努力的,連選擇生存方式的自由也看不到——這正與 X 世代群體面對不明前景的無力、自棄有著強烈的共鳴,80 年代邦喬飛〈Livin' On a Prayer〉那樣謳歌信念的搖滾,對照一看彷彿變成了平行世界。

此外,Kurt Cobain 等油漬搖滾音樂人,頹廢不羈的形象與不修邊幅的造型,似乎才醉倒在路邊便走上台表演的「懶鬼」(slacker) 模樣,破爛卻又格外「有型」的穿搭,深得同代青年的心,更掀起了一波反消費主義的邋遢時尚風潮,作品大賣、人物特質備受追捧,本來存在於流行樂壇的偶像崇拜風潮,突然就這麼地轉移到了另類音樂圈當中——面對巨大的商業成功,油漬搖滾音樂人依然在創作與姿態上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反叛。 油漬搖滾界也出了一批女性音樂人,普遍被認為在精神上延續著龐克暴女 (Riot grrrl) 運動,包括 Courtney Love 領軍的 Hole、全女子樂團 L7 與 Babes in Toyland 等。她們在態度與創作主題上更專注於展現女性力量,融入更豐富的性別、種族與階級議題,也成了後進搖滾女子得以循跡的範本。
 隨著 Kurt Cobain 在 1994 年結束自己的生命,油漬搖滾的聲勢也從此開始下滑,如 Brit-Pop 一派的新聲音逐漸成了新寵兒,但油漬搖滾與精緻化流行音樂互別苗頭、毫不矯飾的自我表達,至今仍然影響著眾多音樂人。前 Nirvana 鼓手 Dave Grohl 組的樂團 Foo Fighters,或者當代 Emo、流行龐克樂團,自然能在作品與風格上看見油漬搖滾的痕跡,但就連當代嘻哈歌手 Lil Peep、Post Malone,都將 Kurt Cobain 視為心中 icon,透過翻唱等方式致敬,Kid Cudi 更在表演中穿上了 Kurt Cobain 的同款碎花洋裝,其不輟的影響力與地位不言而喻。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