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慶祝嘻哈誕生 50 週年,這次讓我們深入認識製作人,從一系列特別節目、DJ 混音、精選經典專輯與必聽歌單一窺製作嘻哈音樂的藝術。

做 Beat 的藝術

從嘻哈音樂發展之初,「節奏」就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想分出 MC 的高下,要從他們玩轉語言的功力來評斷;而放到製作人身上,則要以他們組織和變化聲音的創意來衡量,如 Rick Rubin 用 Roland TR-808 鼓機延長 decay 效果,打造出 Beastie Boys〈Brass Monkey〉中的低音節奏;或是 Marley Marl 以取樣機截取 Clyde Stubblefield 打鼓的過門並運用在《anywhere》中。關鍵並非資源多寡,而在於「獨創性」。你可以在老家沙發上做歌,或像 Rubin 一樣在宿舍裡玩音樂,但重要的是你想表達什麼。 科技不斷革新,風格則隨之轉變。80 年代晚期用取樣做 beat 蔚為風潮,與 Public Nema 長期合作的團體 The Bomb Squad 和 Scott La Rock 皆是音樂拼貼好手;到了 90 年代合成器開始普及,像是 Dr. Dre 的《The Chronic》和 Outkast 的《Aquemini》都顯現了編曲創意。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特色,如 DJ Premier 為 Nas 的〈N.Y. State of Mind〉召喚出紐約的危險氛圍時;孟菲斯嘻哈團體 Three 6 Mafia 正用粗獷強悍的風格開拓早期 Trap 場景。 2000 年代嘻哈進入主流樂壇,Timbaland 和 The Neptunes 等歌手兼製作人崛起並交出多首金曲,雖然精彩饒舌、琅琅上口的歌詞讓嘻哈更受歡迎,但好的節奏同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今,像 Metro Boomin 等製作人跟饒舌歌手一樣在嘻哈圈佔有同等地位,並持續向世界展示他們的製作功力,就像 LL Cool J 在 1985 年唱的:「嘻哈節奏開拓了許多外國地域/德國、義大利、法國和日本」(The beat expands to many foreign lands/Germany, Italy, France, and Japan),當時聽來只是有趣的誇飾,現在聽來則像是預言成真。

所有單集

本系列原創廣播節目由 Ebro 主持,帶我們回顧原汁原味的嘻哈歷史

    • The Edge
    • David McCallum
    • Jungle Boogie
    • Kool & The Gang
    • Cola Bottle Baby
    • Edwin Birdsong
    • It's Just Begun
    • 吉米卡斯特
    • Heaven and Hell Is On Earth
    • 20th Century Steel Band
    • I Get Lifted
    • George McCrae
    • I Get Lifted
    • KC and The Sunshine Band
    • Pleasure Boys
    • Visage
    • Apache
    • Incredible Bongo Band
    • Mary, Mary
    • The Monkees
    • Do The Funky Penguin (Part 1)
    • Rufus Thomas
    • Get Me Back On Time, Engine Number 9, Pts. 1 & 2
    • Wilson Pickett
    • Dance to the Drummer's Beat
    • Herman Kelly
    • Looking Out My Window
    • 湯·鍾士
    • Get Up and Dance
    • Freedom
    • Shack Up
    • Banbarra
    • Also Sprach Zarathrusta (2001)
    • The Cecil Holmes Soulful Sounds

更多 Hip-Hop DNA 相關內容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