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art Momentum - 1785

1781 年,当 25 岁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时,这座城市蕴藏的音乐可能性立刻让他为之倾倒。这里是当时西方音乐世界的中心,吸引着欧洲各国最优秀的作曲家与音乐家,莫扎特仅用四年,就证明了自己是当中的佼佼者。在 1785 年一年里,他就写出了多首极具创造性的惊人之作,包括钢琴协奏曲与室内乐作品。挪威钢琴家 Leif Ove Andsnes 和马勒室内乐团在这张专辑里探索的正是这些迷人的乐曲。“通过赋予钢琴更富英雄气概的独奏角色,莫扎特为未来的浪漫主义钢琴协奏曲体裁播下了种子。”Andsnes 向 Apple Music 介绍专辑收录的作品,“而且他做出了一些全新的革命性创举。”这些创举包括为交响乐作品引入当时被认为具有异国情调的单簧管,以及在创作钢琴曲时写入一些极具难度的技术挑战。“《降 E 大调第 22 钢琴协奏曲》,也就是这张专辑的第三首曲目,包括左右手交替弹奏八度高低音的段落,这是非常难的。”Andsnes 同时说,“艺术技巧成为了他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音乐品质的标记。” 1785 年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分水岭, Andsnes 很好奇为何在这一年他的创作突然成熟,也许,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要对在维也纳的激烈竞争作出迫切回应。“《D 小调第 20 钢琴协奏曲》和《C 大调第 21 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时间仅相隔一个月,但两者的一切都截然不同。”Andsnes 说道,“《D 小调协奏曲》非常质朴和阴暗,《C 大调协奏曲》则十分活泼,同时又极为庄严。”这张专辑是 Andsnes 与马勒室内乐团继 2015 年联手录制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Beethoven Journey》并大获成功之后的再度合作,Andsnes 表示自己被乐团的冒险精神深深吸引。“在录制这张专辑时,我对乐团的演奏产生了许多想法和创意。”他说道,“但到最后,他们交出了与我预期不太一样的风格。他们能在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里,让音乐的色彩从热情奔放变为孤独和亲密,这真的让我备受启发。” 在专辑中,你能领略到莫扎特充满灵性的创作笔调和天赋手法,例如他仅有两首小调钢琴协奏曲之一的《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浓郁的戏剧张力令人见识到莫扎特如何将独奏者与乐团区分开来——“钢琴家演奏着截然不同、极为孤独的音乐出场。第二乐章采用大调,”Andsnes 讲解道,“在中间部分,管乐和钢琴一唱一和地对话,这种写法在当时十分新奇,莫扎特后来又将其发扬光大。虽然‘回旋曲’又回到了小调,但它与第一乐章的阴郁气息不同,以轻快乐观的情绪结尾,仿佛莫扎特希望我们忘却刚刚发生的不愉快。”《Piano Concerto No. 21 in C Major, K. 467》则在如童话般美好的旋律间穿插几个小节的凄楚和声,使听者在悲凉痛苦与无忧无虑的氛围之中跳跃,“他的音乐有两幅面孔:一只眼睛噙泪欲泣,另一只则笑意盈盈。”而《Fantasia in C Minor, K. 475》这部钢琴独奏作品有些许不同寻常,“它在各乐段之间行进时没有任何特定的形式,所以可以说它让我们有机会好好观察体验莫扎特的钢琴即兴创作。作品从神秘阴暗的八度音开始,它们到最后又神奇地出现了。这让我们感觉一切都是一体的——但实际上,各乐段之间看起来又没有任何关联。” “它规模宏大,对演奏技术的要求也很高。第一乐章层次丰富,极具交响风格。第二乐章则代表了他最伟大的变奏创作,简直不可思议。”提及莫扎特最长的一首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2 in E-Flat Major, K. 482》时,Andsnes 说道,“它以 C 小调创作,开始用轻柔弦乐奏出主题,然后进行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变奏。之后,我们来到了乐曲的终结。它是如此痛苦,你会盼望着它能得到某种解脱。最终解脱随着短暂的 C 大调来临,在我看来,这是在告别生命。这是莫扎特最感人的作品之一。在最终乐章里,莫扎特为我们创作了一段能在街头用口哨吹奏的旋律,算是个狩猎主题。它十分迷人,同时也体现了卓越与超前的钢琴曲创作水平。在这个欢乐乐章的中间,莫扎特放入了一段优美亲密的徐缓段落,由单簧管主奏。然后,我们最终又回到了狩猎主题。在我看来,这是莫扎特所有协奏曲作品中最丰富的一首。”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