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art & Contemporaries

Mozart & Contemporaries

「我想用初次聽到、彈奏莫札特音樂的感覺,來詮釋莫札特。」來自冰島的鋼琴家 Víkingur Ólafsson 告訴 Apple Music:「我試著在《Mozart & Contemporaries》中拋開對莫札特先入為主的印象、迷思與包袱。他的確在他的時代舉足輕重,但也清楚其他作曲家的存在。」當然,專輯主角依舊是莫札特, Ólafsson 也收錄了其他與莫札特並駕齊驅的音樂家作品。「我想進入莫札特的音樂生態圈,當時他一定是那個時候——甚至是整個音樂史上——天才中的天才;但這張專輯也想呈現同時期的優秀音樂家——如果只聚焦『大咖』而忽略了他們,真的很可惜。」因此,除了莫札特夢幻的《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K. 457》和聽似簡單卻內藏巧思的迷人佳作《Piano Sonata No. 16 in C Major, K. 545》,Ólafsson 也鮮活呈現 Baldassare Galuppi 和 Domenico Cimarosa 迷人的音樂世界。此外還有與莫札特亦師亦友的海頓,及他的英雄 C.P.E. 巴哈等人的作品 (據說莫札特曾讚嘆道:「巴哈是父親,我們是他的孩子!」)。Ólafsson 不僅透過音樂帶領聽眾踏上旅程,還打造了一場調性與情緒直覺渾然天成的的神奇體驗。「正如我所有的專輯一樣,這張也是我拼貼出的一首創作。」他說:「當然這些音樂不是我寫的。但藉由專輯而引發的音樂探索,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它有自己的故事要說。」接下來,就讓 Ólafsson 帶我們深入瞭解這篇「故事」。 《Piano Sonata No. 9 in F Minor》 「我很喜歡用別人的作品來為莫札特專輯開場的想法,這裡用的是 Baldassare Galuppi。這首非常有趣,因為它其實算是沒有旋律,就這點來看非常現代。它是由這些優美地不可思議的琶音組成的,那種有點夢幻的氛圍看起來超前它的時代,幾乎像是舒伯特的曲風。它的意識狀態在清醒與夢境之間不斷轉換。」 〈Rondo in F Major, K. 494〉 「我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努力思考這張專輯的第一首莫札特該放哪首。我覺得這首輪舞曲是莫札特的精華。每當我們聽到很簡單、有如天使般的主題時,莫札特就會帶出全然不同的東西。這首裡面有很多細緻到不可思議的變化和變奏,而這就是讓莫札特之所以為莫札特的地方。這首也滿有歌劇風格的。」 〈Rondo II in D Minor, H. 290〉 「我很愛這首 (C.P.E. 巴哈的作品),它非常狂野,在和聲上非常大膽。他真的就像一個音樂狂人。莫札特總是非常精雕細琢,但 C.P.E. 巴哈不常這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算是音樂界的壞男孩。這首帶有非常現代的元素,幾近新古典風格——幾乎像是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它的轉調精彩無比。」 〈Sonata No. 42 in D Minor〉(Arr. Ólafsson) 「當我第一次彈奏這首 (Domenico Cimarosa 的作品) 原版時,感覺滿沒有亮點的,很像一具『音樂骷髏』。但它的旋律一直在我腦中,因為它是優美的『美聲唱法』(bel canto) 旋律——Cimarosa 是在莫札特時期中,最有名的歌劇作曲家之一。所以我給它寫了和聲、加了一些部分,並修改了其中一個旋律。我算是重新作曲了,但我稱之為『編曲』!」 〈Fantasia in D Minor, K. 397 (Fragment)〉 「我很久以前就知道這首曲子,但一直對它的結尾不滿意。我不喜歡 D 大調段落收尾的方式,非常不果斷。不過,完成這首曲子的不是莫札特本人,但不管是誰做的——應該是某位同期作曲家——我都覺得很失敗。但畢竟這是莫札特的作品,我不想重寫新結尾,所以我決定用小調段落收尾,然後再把它連結到〈D Major Rondo〉。就這樣,我創造了我自己的『幻想曲與輪舞曲』小組曲!我用兩架不同鋼琴錄製這首,一開始是用非常黑暗、聲音優美的鋼琴,但到張力爆發的地方時,我改用一架不同的史坦威鋼琴。」 〈Rondo in D Major, K. 485〉 「相較於別人的版本,我把這首彈得快很多,但我覺得這是莫札特以鋼琴或鍵盤樂器大師的身分寫的曲子。它需要極度高超的技巧,寫這首的目的就是要滿足聽眾、激起讚嘆。不過它也不是非常嚴肅的音樂,莫札特只是在炫耀這些狂野的轉調,還有他神乎其技的彈奏技巧。」 〈Sonata No. 55 in A Minor〉(Arr. Ólafsson) 「這張專輯原本沒有要收錄這首 (Domenico Cimarosa 的作品),但在錄音室的某次休息時間,這段旋律一直在我腦中響起。於是,我就坐下來把曲譜寫下來,然後把麥克風打開。我是現場編曲、現場錄製這首的。它有點像韋瓦第的西西里舞曲,旋律很華美、絢爛。」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Hob. XVI:32》 「我很喜歡這首 (海頓的) 奏鳴曲,因為它同時望向未來又回顧過去。它在第二樂章運用精彩的小步舞曲回望巴洛克時期,然後在急板 (Presto) 終章裡預示了之後貝多芬的風格。我被它的很多不同層次所吸引,海頓一直不斷在突破古典樂的界限。它是一首小奏鳴曲,沒錯,但它依然帶有份量。」 〈Kleine Gigue in G Major, K. 574〉 「這也是另一首莫札特跟那個時代非常不符的作品,是他在前往萊比錫、對巴哈之墓朝聖的途中寫的。當時是莫札特人生中最困難的時期之一,一切好像都在針對他,我覺得他想要逃離當時發生在他身邊的事。而他在萊比錫時只花了一天就寫出〈Kleine Gigue〉了,這首同樣感覺很像斯特拉溫斯基和巴哈的作品,用了很多半音階,非常精彩。」 《Piano Sonata No. 16 in C Major, K. 545 ‘Sonata facile’》 「這是我彈奏過的第一首莫札特奏鳴曲,整首不知怎麼地就是很完美,完美到其他鋼琴家都很怕彈這首曲子。最近有些比較新的版本,但很少有讓我感到驚豔的佳作。我想這是因為很多鋼琴家都在 7、8 歲的時候學彈這首的。我自己是在 8 歲或 9 歲時學的,所以要為這張專輯錄製這首是個終極挑戰,尤其是在成年後再回來彈,還要讓自己拋下對莫札特的成見。在第一樂章裡,所有的一切都很完美、平衡。第二樂章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呈現出最為痛苦的探索。曲子接著以完美的小終章結尾。」 〈Adagio in E-Flat Major (Arr. Ólafsson from String Quintet No. 3 in G minor, K. 516)〉 「這可能是我在所有室內樂作品當中最喜歡的一首,不論是用什麼樂器彈奏,包括所有鋼琴曲。這首的一切都很不可思議,有點像莫札特的《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勾起我內心深處的共鳴。當我彈奏這個版本的編曲時,感覺像是莫札特為鋼琴所寫的一樣。它擁有舒曼風格的抒情,但又像舒伯特——旋律很單純地就停下來了,我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Larghetto’ from Piano Sonata No. 34 in C Minor〉 「我也是到了最後一刻才把這首曲子加進來。我平常彈奏這首的方式跟這個版本非常不一樣,這首的記譜也稍微不同。但我在這裡找到一種有如冰似的寧靜,我覺得它是一首冬天的音樂,幾乎像是冥想。」 《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K. 457》 「這是莫札特最壯闊的鋼琴曲,為 19 世紀種下種子。舉例來說,如果貝多芬在創作《Pathétique Sonata》之前沒聽過這首第一樂章,那實在很難想像。莫札特常在後期作品中挑戰鋼琴這項樂器的極限。就編曲中的演奏記號來說,這首包含了磅礴、活躍的對比和精彩的實驗元素,跟他寫過的其他鋼琴曲比起來非常不同。第二樂章是莫札特為鍵盤樂器寫的音樂中,最為遼闊的作品。而第三樂章在我看來非常接近歌劇風格,特色非常鮮明,充滿巧思和精彩對比。假如莫札特當時有更強大的鋼琴,真的很想知道他會寫出什麼,因為他真的不斷地挑戰當時鋼琴能做到的極限。」 〈Adagio in B Minor, K. 540〉 「這首在很多方面來說有點像是弦樂四重奏,但我想要在它前面做一個跟它對照的弦樂五重奏。它是莫札特最特別的作品之一,它在最後半分鐘左右融進 B 大調的方式非常精彩,有點像走偏了,但你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Ave verum corpus, K. 618 (Transcr. Liszt for Solo Piano)〉 「在李斯特的改編版本中,他把音調調降三分之一變成 B 大調,從根本上改變了這首曲子。它同時變得更加黑暗又更加明亮。這是他的所有改編中最出色的,因為他沒有嘗試加入太多東西,就只是以新的樂器呈現,沒有加入額外的浮誇琶音或其他效果,讓音樂忠實呈現原本的樣子。我想要以這個跟莫札特有關的傳聞為專輯收尾——莫札特在李斯特眼中是天才之最。」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