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nt l'orage: French String Trios, 1926–1939

Avant l'orage: French String Trios, 1926–1939

優異的音樂作品與傑出的音樂家,讓巴黎在兩次大戰間動盪的幾十年裡,仍保有世界藝術之都的地位。小提琴家 Jean、中提琴家 Pierre 與大提琴家 Étienne 三位 Pasquier 兄弟檔,在「咆哮的二十年代」晚期以三重奏組合,催生了一批弦樂三重奏新作的誕生。由 Trio Pasquier 首演或聲援的作品大多默默無聞,雖然納粹佔領期間與法國戰後的激進主義占了部分原因,不過或許也由於這些作曲家有的是自學而成,有的則是無視當代古典音樂主流趨勢的藝術圈外人,造成這些作品在當時未獲重視。 機緣巧合下,芝加哥的 Black Oak Ensemble 遇上了 Trio Pasquier 演出過的曲目。他們在科西嘉島巡演時發現了一首 Henri Tomasi 被遺忘已久的作品,於是他們翻遍法國和其他地方的圖書館與檔案室尋找其他類似的樂曲。結果他們尋獲的作品數量,不僅足以讓他們推出這組二戰前法國弦樂三重奏雙專輯 (專輯也因此獲名為《Avant l’orage》,即「風暴前夕」之意),甚至要再錄製兩張專輯也不成問題。「我們在巴黎的一間圖書館找到 Tomasi 的《String Trio》,演奏過後,我們發現這是一首美妙的作品。」Black Oak 的大提琴家 David Cunliffe 告訴 Apple Music:「於是我們又去搜尋其他作品,找到了這些大多為寫給 Pasquiers 兄弟的精彩樂曲。有趣的是,這些三重奏作品皆創作於二次大戰前一段很短的期間。這些作曲家是在預示即將發生的事情嗎?大概不是,但我想你們能從這些音樂裡聽出一些蛛絲馬跡。」Cunliffe 與團員小提琴家 Desirée Ruhstrat 和中提琴家 Aurélien Fort Pederzoli 演奏了他們挖掘到的曲目,並從中挑選了七首作品錄製,帶領聽眾一同探尋這些鮮為人知的室內樂珍寶並重獲啟發。接下來,一讀 Cunliffe 分享他對各首作品精妙之處的見解。 《Trio à cordes en forme de divertissement》(Henri Tomasi) 「今天的銅管樂手對 Tomasi 的小號、長號和低音號相當熟悉,不過他在兩次大戰之間也創作了一些優美抒情的室內樂作品,而其中最精彩的莫過於這首 1938 年的弦樂三重奏曲了。很難相信這麼優秀的作品在此之前竟從未有人錄製過。一開始他就用了開場小號曲式的主題吸引你的注意,似乎呼應著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開頭。我們一讀譜完它的四個樂章後,就愛上了這首作品,尤其是精細複雜的〈Nocturne〉,還有活力四射的〈Scherzo〉和〈Final〉,〈Final〉的主題類似於普羅旺斯流傳的民謠〈Les olivettes〉。Tomasi 是值得更獲重視的傑出作曲家。」 《Trio for Violin, Viola & Cello》(Jean Cras) 「雖然 Jean Cras 在成長過程中也曾接觸音樂,但他追隨父親的腳步加入了法國海軍,官拜少將,並因一次大戰時的英勇表現而獲頒勳章,而他還能抽出時間作曲真是太了不起了!他的音樂實屬上品,我甚至認為能與德布西相提並論,既富於創新,結構或許複雜但皆經過縝密思考,每個音符都有重要作用。除了曾在巴黎向 Henri Duparc 求教過幾堂課外,Cras 算是自學成才的作曲家。他在頻繁的旅途中總是帶著貝多芬的《String Quartet Op. 132》,並以自己的《Trio for Violin, Viola & Cello》中〈Lent〉樂章向其致敬,這個極為優美的慢板樂章也蘊含了 Cras 對家鄉布列塔尼民謠的懷想,整首作品以美妙的凱爾特捷格舞曲作結。」 《Trio for Violin, Viola & Cello》(Émile Goué) 「我們的首張專輯《Silenced Voices》收錄了在納粹大屠殺中喪生的猶太作曲家作品,其中 Goué 的生平讓我們深感共鳴。他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與物理學家,1940 年被德軍俘虜後遭囚禁了五年,他的健康大受傷害,在遣返回國的一年後就過世了。Goué 在被徵招入伍前寫下這部作品,我們都很喜歡他的音樂,這首曲子跟其他三重奏曲有點不同,最後一個樂章有種昆汀‧塔倫提諾的風格,演奏起來特別有趣,〈Adagio〉樂章中還有華麗的半音和聲。這首作品比專輯其他作品較為輕盈,但我想 Goué 正好讓專輯達到平衡,它聽起來很完整──不多也不少。」 《Trio à cordes》(Jean Françaix) 「這是 20 世紀最著名的弦樂三重奏作品之一。荀白克的《String Trio》備受讚譽,但 Françaix 的三重奏曲是最常被演奏的。這首作品極為精密複雜,速度也極快,而困難之處就在於關照所有微小細節。初聽這首樂曲時,極有可能漏聽許多細微之處,你得聽上兩、三遍才能聽個明白,部分原因是它的速度實在太快了!而 Françaix 當然知道 Pasquier 兄弟是樂於接受挑戰的。錄製時我們既開心又痛苦。這首作品以猛烈的第一樂章和隨後的〈Scherzo〉樂章轟然展開,接著是優美的慢板樂章,就像德布西《String Quartet》的慢板樂章,從細膩真摯的主題發展而來,最後是機智風趣的〈Vivo〉樂章,太美妙了!」 《Trio à cordes》(Robert Casadesus) 「對於身為音樂家的我們來說,化身為音樂考古學家去挖掘埋藏已久的作品是很棒的事。Robert Casadesus 是世界知名的鋼琴家,但很少人知道他也作曲。他在巡迴演出的火車旅程中寫了許多作品,我想你能在他為 Pasquiers 兄弟所創作的弦樂三重奏曲第一樂章、以及第二樂章〈Légende〉中的詼諧樂段,聽出那種動能,其中還有種神祕不安的氛圍。最後〈Allegro aperto〉樂章是真正的考驗,曲速極快,經常要齊奏且是不友善的 B 大調,所以我們就像沒有明天似地狂練音階!它可說是弦樂演奏者的惡夢,但能演奏和錄製它非常令人滿足。這是這部作品的首次錄音,我很高興我們重新發現了它。」 《Suite en trio for Violin, Viola & Cello》(Gustave Samazeuilh) 「我們向團員法國中提琴家 Aurélien 學習了好幾次『Samazeuilh』這個姓氏該如何發音,我想連他也不是很確定!不過我們一致認為應該是發『山姆─哦─佐伊』的音。他曾在巴黎的聖歌學校 (Schola Cantorum) 向 Vincent d’Indy 學習,與德布西關係密切,且是一位具影響力的樂評家。這首組曲是我們第一次錄製,它原本是以法國巴洛克舞曲為靈感的鋼琴曲,弦樂版不同於原版,聽起來像原本就是為三重奏所寫的曲子。它的音樂相當簡單、卻有富有表現力,例如〈Française〉和誘人的〈Sarabande〉樂章。動人的〈Musette〉則非常可愛,三重奏版寫得十分優美,而最後的〈Forlane〉樂章則讓人演奏得十分開心。」 《3 Pièces en trio》(Gabriel Pierné) 「這是 Pierné 最後創作的作品之一,他以指揮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和德布西的《映像》曲集首演而聞名,但每年夏天在音樂會演出季之間,他都會抽出時間作曲。他為 Pasquier 兄弟寫了《3 Pièces》。在第一樂章中,他為 Jean、Pierre 和 Étienne 三人各別設計了與他們名字字母數相符的主題,並讓三種樂器演奏其各自的主題,這並非什麼唬人的噱頭──它的成效相當出色。第二樂章〈Chanson〉是首沒有歌詞的優美慢板歌曲。而最終樂章〈Les trois clercqs de Sainct-Nicholas〉,則以巴爾札克《Droll Stories》中一篇講述三個招搖撞騙的肥貓神父 (即為樂章標題〈聖尼古拉的三個神父〉) 故事為靈感,這是個諷刺幽默的故事,而 Pierné 以三個樂器各自翻騰的樂聲將之巧妙地表現出來。」

更多Black Oak Ensemble的作品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