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 Tranquility Base

Max Richter 创作的《Sleep》是一场长达八小时的冥想与内思,能陪伴听者一整夜的长眠,也是他开给现代生活的解药。2015 年,他和他的视觉艺术家伴侣 Yulia Mahr 谈到当下人们倒错的日程作息,对集体的身心状态都造成伤害。他告诉 Apple Music:“我们最初创作这部作品的动机是反映那种信息过载、过度刺激的感觉。”但才八年过去,人们对科技的沉迷非但没有改善,甚至更加令人难以喘息。 他承认:“现在我们将网络随身携带,装在兜里,永不下线。有时候确实很有趣,也非常累人。这时,睡眠就成了一种抗议的歌曲。” 在 Richter 认知到生活狂热而不间断的本质,他重新整理这部作品并突出了其中数位和电子的元素。他说,《Sleep: Tranquility Base》是一趟电子旅程,把他的史诗巨作精炼成一张迷你专辑。虽然初版《Sleep》是为钢琴、弦乐、女高音和电子音乐谱写,但这个重新制作的版本强调了合成器的元素,并且带有额外的音色变化。 Richter 其实向来以重新构思作品为人所知。2012 年,他用循环的方式将韦瓦第的《四季》重构成一个极简风格的音景,由小提琴家 Daniel Hope 和柏林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出、德意志留声机唱片发行。不过,这一次的《Sleep》又是全新的体验。他说:“对耐力和专注力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首作品长达八小时,你不可能把它全部记在脑子里;有点像高空跳伞,是一种自由落体式的作曲体验。” 专辑名中的“Tranquility Base”(静海基地)是 Buzz Aldrin 和 Neil Armstrong 首次登月后为着陆点起的名字。对这部听起来充满氛围的作品来说,这样的标题相当令人玩味。稀疏的管风琴旋律开启了整部作品的体验,随着声乐主题的进入而逐渐发展。这些旋律片段就像基因一样,一层层编织出了整部作品丰富的听觉体验,又在与其他的元素的重复、扭曲和融合中变异出新的感受。16 个乐章的作品都有强烈的节奏感贯穿,但是对旋律的回应各有不同:第 14 首脉动般的重复让人想起 Steve Reich 充满活力的节拍,而第 5 首音乐中低沉的本质,则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如果你觉得眼皮很重,别担心,这正是作曲家所乐见的。Richter 鼓励听众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下欣赏这部作品。他说:“这部作品就是处在清醒和睡眠的界限之间。” 从北京的万里长城、到伦敦的威康收藏机构(Wellcome Collection),再到洛杉矶的格兰德公园(Grand Park),Richter 在这些地点举办《Sleep》音乐会时,都准备了数百张单人床供听众躺着聆听这部作品,并且精心安排演出开始时间,让音乐随着黎明第一缕阳光的出现而结束。不过,聆听《Sleep: Tranquility Base》并没有特别规定的方法。Richter 说:“这得让让听众自己决定,是要听着这个音乐酝酿睡意,还是捕捉那种半梦半醒的中间状态。”不管你怎么听,Richter 也补充:“这是一张请你断开网络回到现实的邀请函。”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