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室内乐 经典歌曲集

李泉·室内乐 经典歌曲集

点击展开阅读李泉独家分享,畅聊《李泉·室内乐 经典歌曲集》的制作花絮。 对于古典乐,李泉并不陌生。他从小就聆听、研习古典乐作品,随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接受正统学院派教育;早在 1995 年演奏钢琴、参与上海交响乐团《古典·经典·罗大佑》的专辑录制之时,他便初次体验用古典乐元素编配流行曲目。他对“室内乐”这一体裁的喜爱,则源自中学时期接触到的日本和欧洲实验电影配乐。这颗萌芽已久的种子,如今点亮了李泉对于翻唱专辑的想象,专辑《李泉·室内乐 经典歌曲集》应运而生。 在新专辑中,受 70 至 90 年代流行音乐影响至深的李泉,重新塑造了上世纪华语经典歌曲和童谣中的情感线条,续写着时代的话语。钢琴与手风琴唱和的《爱江山更爱美人》、温暖五重奏扬起的《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以及犹如一出独白剧的《我可以抱你吗》,在李泉重新诠释下延绵出与女性原唱者不同气质的深情;《夏天的风》则吹拂出一阵别于原曲的舒心微风,点点琴韵如浪花,颤动的弦乐拨动心弦;致敬浪漫主义中晚期的《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捎来一抹心绪更浓烈的色彩,深沉的大提琴更如实地吐露内心伤悲。 对品质要求严格的李泉,此次全程采用同期录音的方式录制十多位乐手的录音室演奏,回应以室内乐为核心的主题。不仅如此,李泉更特别为专辑设计空间音频版本,通过其细腻品质真实还原“现场感”带来的深刻感动。在与 Apple Music 的独家分享中,李泉向大家娓娓道来专辑成形的点滴,介绍这一翻唱计划背后的故事。 室内乐这样的古典音乐体裁是如何吸引到您,又在您的成长经历中具有何种意义? “我小时候是学古典乐的,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这样的古典作品从小就听,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真正喜欢室内乐大概在中学的时候,那时候世界上大部分电影音乐是一个非常浓重的配乐风格,之后日本和欧洲实验性的电影采取一些室内乐的做法,当然可能已经跳脱了古典乐,但是画面感和情景感打动了那个年纪的我,从此对室内乐产生了一些不同的兴趣点。” 新专辑以室内乐为体裁创作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选曲与整个概念的最终融洽是如何达成的?您和录音乐手之间有怎样的碰撞? “这张专辑是先有改编这样一个选题,其实之前我没有改编专辑这样的经验,因为我算一个创作歌手,所以以前的专辑是整理和收集自己的作品。一开始我还没有想到用古典乐和这张改编专辑做搭配的时候,蛮一筹莫展的,因为我做唱片还是想要有一个有趣的点,只是单纯的翻唱对我自己来讲那个惊喜度和挑战度我认为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直到我想到说可以用古典乐的手法去改编、编曲、演奏的时候,那个兴奋度才提升上来。 让我想到这个手法是因为我音乐学院那几位很棒的师弟,他们也是优秀的作曲家和编曲家,不论是之前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有创作很多很棒的作品。我觉得这种尝试对我来讲是很难得的,它让一次蛮无聊的翻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尝试。” 在选曲上具体有怎样的考量?重新演绎来自 80-90 年代女性歌手的经典歌曲时,在表达的性别视角转换上,您有怎样的思考或心得? “我选择对我来说有感觉的一些歌,比如《爱江山更爱美人》《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和《我可以抱你吗》这些都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听过非常多,非常经典的歌曲。那上述提到的歌曲都是女性歌手的歌曲,对我来讲诠释上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其实在我帮别人写歌这几十年的过程中,女歌手比男歌手多,那么也有帮女歌手写的歌自己拿回来唱的,我觉得无论男女,在唱同一首歌的时候,表达的心境、个性和风格自然而然会有一些不同,都有不同味道在里面,不存在太多的难度。” 您是否在重新演绎这些华语金曲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些属于特定年代的华语流行音乐创作的质素? “我觉得选歌当然是跟选歌者所处的年代是有关联的。我之所以选这些歌,也是在我年轻时候听到并受影响的,所以我们说’年代感’。因为人都是出生在一个时代中,他一定会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年代感’。那至于说跟现在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大家所处年代的环境、生活、形态…各个方面都不一样,所以歌曲差异性还是挺大的,而且我觉得每一个年代描述譬如心境、人性等等方面的标志也很明显。所以毋庸置疑,在流行音乐方面影响我比较多的,是从 70 到 90 这个音乐蓬勃发展的年代。” 以先发单曲《虫儿飞》为例,以编曲为切入点进行的改编/再创作是怎样改变对于歌曲的原意的触达的?请再举一例向大家介绍演奏与编曲是如何“帮助”您重塑一首歌的主题的。 “我觉得如果要去成功地改编一首传统的经典,其实它的挑战性跟趣味度是不亚于自己去创作一首歌的。因为你要赋予他一个新的生命,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又必须觉得是合情合理的。 它一定要展现一种你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味,需要赋予它的不止是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还有改编上的合情合理。否则只是鹦鹉学舌的话,可能对于听众来讲,不一定能够达到刺激点。就比如说像《虫儿飞》这首歌,原本是一首儿歌,无论从节奏感和段落感来讲,都相对比较干净简单。为了把这种干净简单在古典音乐的延伸当中引出它的层次性和不同的丰富程度,就要考虑怎么将它合理地拆解。譬如里面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节奏和出现方式,想要让它的段落和层次各方面更显著,但是又不能把它拆解到很凌乱,或者是变成大家不认识的样子,就必须在合情合理的方式上去做一些突破。这就需要一些专业的音乐技法,和日常音乐聆听的一些积累,去分析歌曲本身的扩张性。 比如说像《枯萎》这首其实是我以前写的歌,因为《走钢索的人》是在 2000 年发行的,在编曲上可能更多地代表我 90 年代创作的一种感觉,也是很能表达那个时候年轻的一种单纯。可是我们在这次做古典音乐的处理上的时候呢,其实是比较往 90 年代、2000 年代的电影的一种旋律的铺陈去做的一些编曲上的改变。我觉得意大利的电影音乐在整个世界的电影音乐里都非常得独树一帜,而且有它自己特别的一种美感。类比像《枯萎》这首歌,如果要去找出改编它的理由的话,就一定要拓宽成为在 2000 年代那个编曲里面所没有的、有待发掘的一种美感出来。这就是我认为的合情合理的一种改编跟扩张。 那么《爱江山更爱美人》这样的歌,本身就是一首非常大气的歌,要怎么样再去突破本来的‘大’的格局呢?我会觉得倒反而不用再去以大来制大,用另外一种不同的非常‘松’的感觉,辅佐不同乐器的穿插:木管、弦乐、手风琴…让内部的那种松弛来化解本来的那种‘大’的意味在里面。 所以改编是一件非常非常有趣的工作,但总而言之,合情合理是一个必须要去做到的前提。” 专辑中还包括了《我们》(2018)这样比较属于当下的作品,会不会和唱老歌有不一样的感受? “当时在选曲时,是没有按年代分类的,那我也没有特定说想要改编哪个年代的歌。就纯粹是按照我个人对歌曲的喜好程度,当然也有兼顾歌曲本身的市场性、听众的接受度。像《我们》这首歌,就是近些年发布的歌曲,那它是符合我选曲的‘标准’,就是我认为它是一首好歌,歌曲本身也有改编、拓宽的空间,所以就入选了。在唱法上,其实我没有和原唱做出太大的区别,也是因为歌曲发行的年代比较近,改编的跨度没有老歌那么大。那我觉得改编这首歌的意义就是,歌曲本身是有古典韵味的,很符合我这张专辑的基调,想让歌曲本身的意味表达得更加充分,这也是我对这首歌的期盼。” 室内乐的编制对声音的空间感与细节有很高的要求,您觉得空间音频技术能放大歌曲中哪些特质? “是的。像室内乐都是真乐器录音,它的确是跟近些年大多以电脑进行创作编曲制作的方式有很大不同。这次我们录音是以“同期录音”的形式,所有乐手包括歌手同时在棚内,像演出形式一样,完整呈现一首歌曲去进行。这种录音方式我非常喜欢,因为我本身也是学习器乐演奏的,从小就比较享受舞台上一气呵成的感觉。在我年轻的时候也尝试过几次这类的录音方式,我记得第一次是差不多在 93、94 年,是去改编罗大佑先生的经典作品。当然那次的编制要比这次室内乐大,是七八十人的编制,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这次只有十几个人,但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同时这次我们和杜比实验室技术团队深度地合作,想要尽可能还原现场的感觉,当然我更希望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真正地去把现场带给大家,这是我最期盼的。” 请您推荐三首最适合用空间音频聆听的曲目。 “嗯…其实这个要求对我来讲是很难的,因为让我挑三首推荐曲很难,每一首都是整个团队辛苦的创作和制作,没办法说哪三首是我们准备得特别用功,其他的就比较放松,其实并没有。至于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完全是等大家如果有时间,有心思听完整张,你们会有自己的答案。我的建议,这张(专辑)你们可以认真听,也可以把它放做背景音乐来听,其实会蛮舒服的,你就可以按照我们为你准备的这个曲序啊,一、二、三首听完,如果你还想听下去,那就还会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这样啦。”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