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专辑

一张专辑

首张专辑的重要性对于每个音乐人来说都不言而喻,在概念包装日益成为主流玩法的当下,专辑的命名往往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而对于自己的生涯首作,CORSAK (胡梦周)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方式蕴含着某种逆向的思维逻辑,大白话式的标题“一张专辑”节省了许多理解成本,在概念上做到留白来引发好奇心,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颇具玩味。 出道十年有余才推出第一张全长录音室作品,《一张专辑》多少显得有些姗姗来迟,但 CORSAK 认为:“专辑是自己的孩子,既然《一张专辑》已经属于‘晚婚晚育型’,我更想要把它打磨到最聪颖的一种状态。”但与听众可能的预期不同的是,这并非一张总结生涯的自传式作品,CORSAK 用突出而统一的音乐风格代替个人经历的陈述,坚持着对个人作品作者性、整体性的追求,正如他一以贯之地延续着以往“单字诀”的歌曲命名方式。《中国好声音》《我们的乐队》、Tomorrowland 舞台以及与 Alan Walker 合作等生涯亮点固然重要,但就像“听歌就好”的文案对这张专辑的概括,CORSAK 希望听众的注意力始终落在音乐本身,因为这足以表达他作为音乐人的全部:“让音乐回归本质,用音乐说话,而不是用语言来解释——我的音乐希望不用解释。” 音乐生涯早期专注于电子乐,而这张专辑展现了 CORSAK 更偏向流行化的一面。电子乐从“曲风”回归了由音色、结构和逻辑决定的“工具”角色:“电子,就是万物皆可波形,我可以用波形改变传统乐器。比如我用电子的方式去采样一把吉他,我甚至可以用它做出鼓机的声音。所以我觉得电子打破了声音的想象力枷锁,我可以用它当画笔,去描绘任何宇宙发生的任何事情,我觉得这是电子乐最美妙的地方。”即便抒情曲《狂》最后的高潮到来前,采用了舞曲的“build-up”思路,那也是由歌曲的需求决定的:“我需要用到电子乐当中的一些 Rise、FX 音色,用 808 Snare 这种具有推动力的军鼓 build-up 去达到推背感的效果,才会让后面的 hook 更加有力、更能表现出张狂的样子。”CORSAK 的创作思维,突破了电子和流行的藩篱,对他而言,“一切都是波形”。 有别于其他唱作人对嗓音纯净感的追求和雕琢,电子制作人出身的 CORSAK 独出心裁地将人声修剪为更加多元的样貌。《引》中,他的气声后退为背景氛围的配器,在情绪层层堆叠中渐渐丰沛起来的声场,逐渐被吉他山呼海啸的音墙填充,CORSAK 又以高音在星河灿烂的宇宙尽头游走,以冥王星和卡戎的相互陪伴诠释爱情的意义。《脑》对弦乐与合唱片段进行娴熟裁剪,与电影《华尔街之狼》的采样前后呼应,让人想起希腊戏剧中的合唱旁白,达到了对戏剧性的追求。此外,“她”山之石,可以攻玉,CORSAK 并不排斥“外援”,《怂》是他第二次与 HAMA陈缇合作,以男女人声的缠绕完成轻松的爱情小品。 CORSAK 取“唱作”与“电子”的中庸之道,以绵柔抒情中和电音的感官刺激,让国风音色与电吉他失真交手,间或掺杂着一丝“中二气息”(就拿致敬《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零》来说,懂得都懂)。庞杂的文化灵感源头、东西方表达思路,在 CORSAK 的统整下只有乖乖“就范”的份儿,而山水画中常见的“留白手法”就是他调和众多元素的妙招之一。如果仔细看《引》的歌词,就会发现 CORSAK 反而特意在情绪高潮处回避演唱“我爱你”三个字,“衔接上一片呼吸声和空白,然后才是声嘶力竭的吉他和宇宙感的爆炸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圣与庄重,反而将情绪浓度酝酿到了最大。以电气化的音乐特色展现敏锐的流行嗅觉和旺盛的美学表达欲,CORSAK 为电子唱作人这一职业标签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在《一张专辑》的空间音频版本上线之际,CORSAK 也借机提出了他的音乐论:“音乐是可以用耳朵来看的,空间音频技术让我可以更极致地表达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也有了更明确的轨迹和路径。”空间音频版本的制作,也反映了 CORSAK 对音乐的细心和诚心,他邀请格莱美混音大师 Richard Furch 为十首歌操刀,对作品进行了二度打磨。尽管每首歌都是 150 条音轨以上的大工程,他们还是重新设计每一个音轨的动线、环绕角度,保持声音的灵动感,难度和挑战性可想而知。最后,CORSAK 也向你发出了聆听邀请:“我和 Richard 完成了这次挑战,也把我们觉得最好的版本呈现给了大家,特意推荐空间音频版本专辑中的三首歌,分别是《脑》《零》和《冬》。”

出现在以下内容中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