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Taylor's Version) [Deluxe]

1989 (Taylor's Version) [Deluxe]

《1989 (Taylor’s Version)》即將問世時,Taylor Swift 提到,在她為奪回版權精心重錄的所有專輯中,這張有著特別意義。「專輯《1989》從無數方面改變了我的人生。」她在 Instagram 上寫道:「坦白講,這是我最喜歡的重製專輯,裡面有五首『From The Vault』(棄曲) 很瘋狂。我簡直不敢相信它們之前竟然會被捨棄。」 從唱著「我不需要假裝喜歡酸搖滾/或想要坐巨型遊艇/跟想幹大事的重要人物交際」(I don’t have to pretend I like acid rock/Or that I’d like to be on a mega-yacht/With important men who think important thoughts) 的〈Now That We Don’t Talk〉,到〈Say Don’t Go〉和〈Is It Over Now?〉,我們可以真切體會到她當時在寫這些歌時的氣勢與專注。如今看來,這些全新釋出的歌曲每一首都值得入選專輯。在這些從前被視為無關緊要的作品裡,Swift 表現得如此游刃有餘,就好像她本來就是做這種充滿豐富故事的流行樂出身似的。 距離原版專輯誕生已過將近 10 年,Swift 如今已是一舉一動都能影響流行文化動向的巨星。而回首 2014 年,我們似乎很容易忽略,當時的 Swift 正朝著自己生活和事業的轉折點前行(或者,不如說籌劃),野心勃勃地把剛滿 24 歲的自己一步步打造成我們今天熟悉的超級巨星。事實上,她在 2010 年的《Speak Now》和 2012 年的《Red》裡就已經開始調整專輯中鄉村樂和流行樂的比例,後者便是她跟瑞典超級製作人 Max Martin 和 Shellback 合作的作品。到了《1989》,Swift 徹底不去想「比例」了,而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在流行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她不但擁抱強勁節拍華麗製作,更在專輯中欣然注入了輕鬆活潑的感覺。 《1989》不只埋藏著 Swift 轉型的野心。相較於 2008 年的《Fearless》和《Speak Now》將音樂的戲劇性拉到了莎士比亞的境界,《1989》讚頌的是全新的、獲得釋放的生活方式。她擁抱放縱 (〈Style〉),也盡情狂想 (〈Wildest Dreams〉),我們彷彿可以看到年輕的 Taylor Swift 那種因為過於熱情投入而難以抑制的自信。〈Welcome to New York〉是鎏金的慾望敘事,她決心在這座潛藏著無限可能性的都市裡讓自己重獲生機——「燈光如此明亮,卻從不會讓我失明」(The lights are so bright/But they never blind me,me)。她借這首歌向大眾宣布,至少,她暫時走出了納許維爾和鄉村樂,脫離了它們為她的形象和音樂帶來的桎梏。Swift 邁步的姿態是如此昂首挺胸:她在〈Shake It Off〉裡毫不顧忌地甩掉一切紛擾,過去的她或許還會對一些恩怨耿耿於懷,但現在她拒絕被那些東西打擾。〈Blank Space〉甚至還把她最慎重、最小心呵護的人物拿來開玩笑——也就是 Taylor Swift 本人。 就像 Shania Twain 的《Come On Over》,或者 Bob Dylan 的《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1989》也是藝人刻意違抗外界期待但最終大獲成功的範例。正如標題所示,出生於 80 年代末的 Swift 並不是聽 80 年代合成音樂長大的,但在製作人 Martin、Shellback、Ryan Tedder 與她後來的摯友 Jack Antonoff 的幫助下,這張專輯還是瀰漫著 80 年代風情。但不論如何,就像她在早期專輯中顛覆了鄉村樂的傳統與常規,Swift 在《1989》裡呈現的懷舊元素,並不是為了要回首過去,而是以之為起點,大步向前。

其他版本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