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of Fate

Year of Fate

「電視節目的光環消散的差不多,現在才是作為一個樂團要做什麼音樂的真正階段。」在新專輯《Year of Fate》的製作紀錄片中,傻子與白痴的成員提到了樂團經歷選秀節目,走紅後重整狀態與心境的創作方向。節目與網路流量帶來的影響,使得傻子與白痴在近五年的台灣獨立音樂場景裡,堪稱最為走入大眾視野的一支樂團。但反觀作品,從首張專輯《夜長夢少》的合成器與迷幻印象,以及那些對這世界拋出各種疑問,打中當代青年的詞作,跳到如今把玩復古和根源音樂的新專輯《Year of Fate》。這些承襲「老音樂」、且大量看似意有所指又不把話說破的主題,簡直是樂團風格的大幅轉向,可說完全與主流舞台的框架、舊有的歌迷想像背道而馳。那麽要從何證明這是他們的「本命年」(Year of Fate)、這是他們的「真正階段」? 「也許提問就是最好的答案吧。」(Best way to answer is to question),「傻白」在結尾曲〈At The Heart of Everything〉以此提出不同以往的人生哲學。與當初那些頗具理想主義、找尋答案,散落在《夜長夢少》的各種詞彙:「星火」、「世界」、「美夢」截然不同。如今,播放《Year of Fate》,首先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幅交際舞般愜意曖昧的場景,〈愛的萬物論〉3/4 拍的曼妙律動和沙沙作響的弦樂聲有如在木地板上滑動的腳步;〈Pinky Sunset〉開頭波光粼粼的銅管音色在眼前乍現一片粉色的夕陽,散發龍舌蘭那樣令人沉醉的香味。與之相對,〈5:10a.m.〉作結的《夜長夢少》在「幸福」、「夢想」等充滿希望的字眼中,丟下了那些憤怒與叩問,堅定走上了狀似光明的道路,但《Year of Fate》卻接連以鬆軟的兩曲讓人變得慵懶,乃至醺醉。 曾唱著「你終究不愛這世界」的少年,終究還是放棄答案,只選擇自我耽溺與懷想過去嗎?不,《Year of Fate》有〈Hurry up, Eric You Fool!〉這樣充滿變形空間與電子聲效的實驗之作、甚至連聽來老派、有著藍調與車庫搖滾味道的〈Stinky Tofu〉,都在狀似玩鬧的歌名與詞作間,藉此喻彼地唱道:「比起這過度精緻的城市/這個過度發酵的我更值得下嚥」(Either you chew or bite / In this savory town / Fermented soul to buy)。叛逆的年輕人仍在,只是偶爾聽聽老舊卡帶、撣了撣積灰的黑膠,《Year of Fate》在這個階段反倒用更激烈的自我表達和反大眾的聆聽門檻,狠狠地拍了拍那個被困在「名聲」遊戲中的自己。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當你在他們改編自花蓮民歌才子葉佳修的〈第一支舞〉裡,聽見蔡維澤與「傻白」公司的老闆龍丹妮對唱時,驚喜勢必會大過前面所有複雜的感受,也會對他們是否澈底摒棄「光環」或流量重新做出判斷。踩著 6/8 拍的舞曲節奏漫步舊日時光,這首溫柔而又令人忍俊不禁的曲目,自此消解掉了專輯前半部分種種嚴肅甚或批判的觀感,使他們成功避免了追尋情懷卻反被情懷困住的陷阱,也令整張專輯的懷舊、復古與老派都變成了樂團核心思想的絲絲點綴。 回想 2018 年,蔡維澤為了讓樂團獲得更多資源和機會,而透過《明日之子》走向大眾,放棄掉部分搖滾人的鋒利向偶像身分稍作傾斜,那時的他,以及傻子與白痴不可能沒有經歷過迷茫與掙扎,因此《夜長夢少》可說部分具象化了追夢時的遊子形象。幸好,他們終究沒有迷失在喧嘩的流量時代,被大眾地審美所同化,在 24 歲的這個本命年以一張看似恣意拼貼,實則既有突破、又不失故我的《Year of Fate》,尋回對音樂純粹的熱愛與玩心。 《Year of Fate》裡的「傻白」或許不再過分執著於事物的答案。〈愛的萬物論〉道出相愛也許不過是一場情投意合的共舞,放聲大笑嬉戲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智慧?〈OY〉則醒悟人生中的很多問題並不只有唯一的解答,就像獨立和主流從來不是定義音樂好壞的絕對標準、也絕對不是完全二元對立的存在。周旋在新世紀的娛樂精神與舊時代的音樂情懷之間,傻子與白痴的本命年才要開始,卻成熟地經歷了一場音樂以及對事業與生活想法上的蛻變,過程或許真有裝傻、胡鬧的時刻,但這何嘗不是「傻白」現處的「真正階段」。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