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hmaninoff: The Piano Concertos & Paganini Rhapsody

Rachmaninoff: The Piano Concertos & Paganini Rhapsody

洛杉磯是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一生最後落腳的地方,在此地紀念他的 150 週年誕辰是再適合不過的選擇。2023 年 2 月,王羽佳和 Gustavo Dudamel 指揮的洛杉磯愛樂在迪士尼音樂廳,合作錄製了拉赫曼尼諾夫的全四首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連續兩個週末的演出都座無虛席。「之前有鋼琴家演奏過他的奏鳴曲全本,但能錄製協奏曲全本是超乎想像的。」王羽佳告訴 Apple Music 古典樂。 演奏這些作品對演奏家的情感和技術都有極高的要求,而王羽佳完成得舉重若輕 (她已演奏過令人望之生畏的《拉三》不下 70 次)。「每首協奏曲都有專屬的色彩和氛圍。」她說:「一口氣演奏完這些曲子,你會意識到它們原來如此豐富、深邃。每首協奏曲都創造了一個不同的世界,讓人永不厭倦。」 拉赫曼尼諾夫曾親自錄製過這些超技作品,而他對鋼琴的掌控力也在其中展露無遺。「我最喜歡他演奏時流露出的典雅和透徹。」王羽佳表示:「樂句精練而質樸,我也在試圖達到這種境界——不是好萊塢式的紙醉金迷,而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典雅和高貴。」 以下便由王羽佳為我們導聆拉赫曼尼諾夫的四首鋼琴協奏曲與《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這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受歡迎的協奏曲,也是唯一一首以鋼琴開頭的。其他幾首都是管弦樂團將我引入,只有這首曲子由我起頭。所以用它來引領聽眾進入這張錄音很合適。 它的旋律美得令人心醉,但樂句和力度都非常古典。一旦深入了解其調性變化和結構,你就會驚嘆拉赫曼尼諾夫的非凡創作力。你可以聽聽看第二樂章開頭的弦樂是如何從 C 小調轉到 E 大調的。 這首協奏曲是他在《第一號交響曲》(首演) 失敗後寫的第一部作品。幫助他走出低潮的心理醫生 Nicolai Dahl 是一位中提琴演奏家,因此第三樂章的第二主題便是為中提琴而寫的,優美極了。」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寫《第一號協奏曲》時,他才 18 歲,還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學生。這是一部富有半音音階的作品。第一樂章的〈活板〉開場充滿旋律起伏,就像在說:『OK,現在是有點「激動的」(agitato) 情緒,馬上又要轉入抒情了。』彈起來很有挑戰性。 〈行板〉第二樂章行進之間充滿了美妙的哲思和幻想色彩,而第三樂章的節奏變化巧妙。拉赫曼尼諾夫後來曾修改這首協奏曲,調整了它的織體和並重新構思了曲式。我演奏的就是 1917 年的改寫版本。」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拉赫曼尼諾夫也修改過這首曲子,你聽到的就是他改寫的最後一版。不過就算這首協奏曲的織體被簡化過,演奏起來依舊很難。這首曲子很考驗演奏者的記憶力,因為它的樂思緊密融合,而一切又不按常理編排。 你可以聽出蓋希文的影響:這首曲子幾乎像是在演奏爵士樂一樣。我覺得第二樂章開頭的主題很特別,節奏很輕快,有種福音合唱團的感覺。這首曲子很簡單,但作曲家運用的各種調性變化和不同的和聲方式,會讓你不禁想:『拉赫曼尼諾夫,你到底想寫出什麼樣的作品呢?』」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這首曲子短小精悍、激動人心,觀眾喜歡極了。我喜歡中世紀《末日經》素歌主題的出現方式:先是在鋼琴上非常安靜地演奏 (〈第七變奏〉),然後轉為行進曲式 (〈第十變奏〉),接著變成反拍節奏和爵士風格。注意聆聽進入著名的〈第 18 變奏〉之前的和聲變化,這段變奏將原本的主題旋律上下顛倒了。最後的〈第 24 變奏〉中,鋼琴嬉鬧般的跳音聽上去很詼諧。我認為拉赫曼尼諾夫一定是即興演奏高手才能想出這樣的曲子,真是信手拈來。」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演奏這首作品,對我來說是身心靈全方位的至高享受。這首曲子寫得極好,特別是鋼琴與管弦樂團之間非常平衡 (對我來說,《第二號》的樂團比重太多了,它比較像有鋼琴伴奏的交響曲)。而《第三號協奏曲》中鋼琴的角色雖然吃重,但你也能聽出來它與樂團是渾然一體的。 你聽第二樂章,每當鋼琴登場時都會打破管弦樂團營造的寧靜氛圍,轉到一個新的調上。不同的情緒一波接著一波湧來,近乎失控。而在終樂章,你又會聽到拉赫曼尼諾夫俏皮的一面。多麼精彩的結束。」

請選擇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

美國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