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流行樂

另類流行樂

乍聽之下,「另類流行」像個矛盾的音樂類型,但事實上,這卻是自然而然的演變。2010 年代,當 Trap 為主的 Hip-Hop 興起,取代易唱的傳統流行樂常踞流行榜,意味著主流樂迷開始發掘其他音樂風格。這時候,流行音樂人便開始突破自我,融入更多實驗電子或 PBR&B,令那些本屬於另類音樂的風格,開始走入流行視野。 這個現象就讓 Lana Del Rey、Lorde、St. Vincent 等獨立音樂人成為主流巨星。這些歌手有些唱著對社會文化的態度,有些則唱著苦戀、分手等傳統流行樂裡常聽到的情感,但他們的作品往往多了一份新奇、反思、凸顯自我特質的切入點。其中,Lana Del Rey 的《Born to Die》以生死這個必然的過程形容「即使稍縱即逝,也要愛一場」的情感;St. Vincent 同名專輯《St. Vincent》則以粗野失真結他尖銳諷刺社會的膚淺現象;Billie Eilish 以探索暗黑夢境與精神狀態為題的《WHEN WE ALL FALL ASLEEP, WHERE DO WE GO?》用簡單設備製作、採樣日常生活的聲音、大玩各種聲音特效,更可說是另類流行的絕佳範例。 隨著社交網絡和串流平台急速發展,製作音樂的門檻降低,音樂人只要用電腦,就能在自己的房間裡製作、錄音、發行,這些進步不但讓睡房音樂人或 beatmaker 的創作百花齊放,更造就 Lil Peep、XXXTentacion 等被稱為 SoundCloud rapper 的歌手出現,他們跟上流行的 Mumble Rap、Drill 浪潮,得到不輸大廠 rapper 的關注;而 Lil Nas X 與 Megan Thee Stallion 這類網絡世代音樂人的創作有時只是在社交媒體被轉發,就能令歌曲變成一種「現象」,獲得巨大成功。 另一方面,原本就已經在樂壇穩佔巨星地位的流行歌手,也反過來在音樂中融入另類元素,不只讓音樂的藝術層次更加豐富,有時更迎來突破、一改過往風格。原本給人青春流行印象的 Miley Cyrus、Harry Styles 便透過另類搖滾曲風革新舊有面貌。而本來已從鄉村流行走到 Electropop 的 Taylor Swift,便在《folklore》中找來 The National 的結他手 Aaron Dessner,還有以 Bon Iver 為名的 Justin Vernon,製作 Lo-Fi Bedroom-Pop 作品;Beyoncé 也在《Lemonade》中與 Jack White、James Blake 合作,在原本奠基於黑人音樂的歌曲中融入更多跨曲風元素。這一切推倒類型疆界的轉變看似是新的現象,但其實早已是行之有年的傳統,Madonna、David Bowie 與 Prince 這些巨星,便為流行文化樹立了一次次自我推翻與創造潮流的範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另類流行發光發熱的 2010 年代,也出了一批女性音樂人。在 15 張推薦專輯中,就有 14 張出自女性音樂人之手。這些作品不只橫跨民謠、Punk、Hip-Hop 或電子樂等多元風格,更為過往普遍將女性放於被動位置的流行音樂領域,帶來更多實驗性、挑戰性,或不同於主流敘事的觀點。例如,Halsey 在《If I Can't Have Love, I Want Power》以油漬搖滾和 Pop Punk 讚頌孕育生命的母體之美與女性力量;Lykke Li 在《Wounded Rhymes》以豐富多層次的電子音效流露內在憂鬱的一面;Charli xcx 以電子合成器調和 Hyperpop 與主流流行樂;而 beabadoobee 將成長愁思披上一層 Lo-Fi 朦朧質地,成為網絡世代的 Bedroom-Pop 代表。這些音樂人各有風格,形象也不盡相同,不單代表多元聲音,同時也憑藉獨特的音樂路向在主流樂壇站穩陣腳,並在傳統以男性主導的另類樂界成為各自派系的代表,持續模糊另類與流行的邊界。

請選擇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

美國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