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專輯
- 1986年6月16日
- 10 首歌
- The Sound of The Smiths · 1984年
- The Queen Is Dead · 1986年
- Louder Than Bombs · 1984年
- Louder Than Bombs · 1984年
- The Smiths · 1983年
- Hatful of Hollow · 1984年
- The Queen Is Dead · 1986年
- The Queen Is Dead · 1986年
- The Queen Is Dead (Deluxe Edition) · 1986年
- Hatful of Hollow · 1985年
必聽專輯
- Morrissey 曾立志成為流行樂壇的 Oscar Wilde,而他終於憑藉 The Smiths 的第三張專輯實現了這一目標。他那永恆的絕望感與 Johnny Marr 迴盪結他旋律產生了絕妙的化學反應:憂傷的歌曲,聽起來卻極其愉悅。這也成為獨立搖滾界中經常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的獨特方程式。 《The Queen Is Dead》至今仍是 The Smiths 最戲劇化,亦可能是最情緒化的專輯,它深入 Morrissey 豐富的內心世界;《Frankly, Mr. Shankly》探討他對名望的焦慮、《Never Had No One Ever》流露了情感的掙扎,《Bigmouth Strikes Again》、《The Boy with the Thorn In His Side》更展示他招牌式的無限自憐,他甚至聲稱自己「能理解聖女貞德的心境」(know how Joan of Arc felt)。 在動人心弦且充滿浪漫情懷的《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中,Morrissey 將這種感傷風格發揮到極致。他低聲吟唱:「如果一輛雙層巴士同時撞向我們 / 那能死在你身邊,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啊」(If a double-decker bus crashes into us/To die by your side is such a heavenly way to die),這樣坦率的對話式表達手法前所未有,既刻意真摯,又不乏調皮。
- 專輯封面重製越戰時期攝影師 Michael Wynn 的照片,將士兵頭盔上的字由「Make War Not Love」改為專輯的名稱《Meat Is Murder》,雙關語意象徵 The Smiths 在 1985 年動盪的英國社會下,對政治和社會議題的關心。在輕鬆歡快旋律中,Morrissey 的聲音依舊聽來憂鬱哀傷,但這次 The Smiths 看待周遭的眼光更尖銳。同名曲〈Meat Is Murder〉混雜動物的叫聲,以憐憫動物的心情控訴人類肉食行為的殘忍;〈The Headmaster Ritual〉反對校園體罰,那些動手逞罰學生的師長讓上學形同往復地獄;〈Nowhere Fast〉諷刺英國政府救濟非洲饑荒的政策 (Band Aid),罔顧國內饑貧孩童的需求。The Smiths 將一系列形同「謀殺」的行為搬上檯面,這張專輯就是他們用以對抗外界、大力發聲的武器,而眾人的共鳴與反思便是這個武器所釋放的能量,音樂是不是真的能改變世界?
- 終結以電子合成器為主角的新浪潮,引領吉他搖滾的英倫樂團 The Smiths 在 1984 年首張同名專輯推出不到一年,便發行了《Hatful of Hollow》合輯。《Hatful of Hollow》收錄樂團 1983 至 1984 年間的 B 面單曲與 BBC 電台錄音,音樂中充滿浮動不安的氣息,捕捉樂團最靈光勃發的時刻。這張看似湊合的選集,實則有一脈相承的主題──以愛為名,比如〈How Soon Is Now?〉在鋪滿吉他顫音殘響聲中,主唱 Morrissey 以語帶嘲諷的陰鬱聲線,唱出曼城少年對愛的渴求;〈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是首脫俗細緻的短曲,清爽的吉他刷弦配上 Morrissey 輕描淡寫地把欲望唱成詩;〈Heavan Knows I'm Miserable Now〉則是悲慘的單戀情節,即便配樂如此輕快。視王爾德 (Oscar Wilde) 為偶像的 Morrissey 與吉他手 Johnny Marr 將看似簡單的主題,巧妙地融合於富含文學氣質的歌詞與憂傷的旋律中,顯得唯美動人,與專輯封面憂鬱的美少年側臉互為表裡。
專輯
- 2014年
- 2014年
- 2014年
- 2014年
現場演出專輯
- 1988年
關於The Smiths
- 成立
- 1982年
- 類型
- 另類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