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巴哈

全心巴哈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音樂人生》裡的「音樂神童」,正是本地鋼琴演奏家黃家正 (KJ),他 11 歲時便受邀至捷克演出,並錄製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長大後的他持續展現過人才華,還牽線促成「本地薑音樂節」,為古典樂社群開闢交流的樂園。數張專輯見證了他對布拉姆斯、德布西、舒曼等大師的敬意和熱愛,這回他決定「回歸根本,回到最神級的兩位作曲家」──巴哈和莫札特。在他看來,這兩位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音符看似簡單,卻精彩絕倫。2023 年 1 月,他舉辦了「全心巴哈 · 全意莫札特-KJ黃家正鋼琴獨奏會」,並將現場錄音拆解為《全心巴哈》及《全意莫札特》。「巴哈的音樂是各自的聲部完整了自己的世界,它們互相對話。」黃家正告訴 Apple Music。《全心巴哈》流露著他對巴哈作品中意趣和哲思的深刻理解。他不僅透過費魯喬 · 布梭尼和 Alexander Siloti 的改編版,賦予巴哈音樂新的生命力,還按照調性精心排列曲目,創造動靜相融、明暗相映的聽覺體驗,呈現出屬於自己的「哥德堡變奏曲」。在《全心巴哈》發行之際,黃家正向我們分享了其背後故事。 「全心」對應「全意」,巴哈對應莫札特,請問這樣的標題命名方式有什麼特別意義嗎? 「因為《全心巴哈》有了史卡拉第的《A 大調鍵盤奏鳴曲》,所以英文版不可以叫『All Bach, All Mozart』。美國有個音樂節叫做『Mostly Mozart』,所以我便打趣地叫作『Mostly Bach, All Mozart』。一個 Most,一個 All,剛好對比著,我便想到中文的『全心全意』。但這也可愛地表達了一種態度,面對這兩位作曲家的作品,唯有全心全意地彈奏。我曾經讀過一句『用心思考,用大腦感受』,我到今天還未完全明白。就像希望我有一天也可以理解『全心全意』的意思吧。」 此輯的作品大多源自巴哈組曲中的段落,這樣的選擇和編排是否有調性上的考量?又為何加入史卡拉第的《A 大調鍵盤奏鳴曲》? 「說實話,我希望這就是我的巴哈代表作,所以我特地從他著名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鍵盤組曲中各選取一首我最喜歡的作品。而之所以加入史卡拉第的《A 大調鍵盤奏鳴曲》,是因為此輯具有哲學性和宇宙觀的概念。從最簡單的《G 大調小步舞曲》開始,直接到《G 大調第五號法國組曲》,也是最純真、簡潔,充滿童真的一首,再直接從這發展到《D 大調賦格曲》,完整了第一部分。到了專輯的中段,我想有一首作品和其樂無窮的《A 小調第二號英國組曲》對比,我想不到比這首史卡拉第的《A 大調鍵盤奏鳴曲》更好的作品了,它是極具靈性和超脫特質的慢樂章,靜中帶動,動中帶靜。在這兩首 A 調作品前的半小時中,仍是非常純粹的音樂,表達的意思極為概念化。但之後的兩首一暗一明,明顯有人性化特點,走到人類之『意念』上。從最黑暗的地方走向最光明的一面,接著便是最巨大的《D 大調第四號鍵盤組曲》,綜合了巴哈最成熟的作曲手法和複雜的情感層次,最後再回到第一首的 G 大調,首尾呼應地完結。」   您提到《全心巴哈》的誕生是一場「幸福的意外」,請問這樣的靈感是如何迸發出來的? 「我真正明白到,有些事情,你是不能完全準備的。這是一個幸福的意外,因為我從未想到,我可以在人生這個階段彈奏巴哈的代表作。去年的一月,就是剛好有這個機會,我也剛好練習這幾首曲子。我便跟自己說,如果不是現在的話,應該是哪時候呢?誰知道這也算是大獲好評,我也真正知道自己可以彈奏這個作曲家的作品了。」   在此輯中,請問有哪首曲子對您來說具有特殊意義? 「《G 大調第五號法國組曲》內的《Allemande》,好像是我人生第一次比賽的曲目。《D 大調第四號鍵盤組曲》則是我在大學時期學習的作品。《A 小調第二號英國組曲》即是我於 2018 年參加國際巴哈大賽時彈的。這三首曲子可說是橫跨了我三個不同階段。其中,我最喜歡的是《D 大調第四號鍵盤組曲》裡的《Allemande》。」

請選擇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

美國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