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好幾十年的時間,沒有人想到蕭邦的 24 首前奏曲可以全部接在一起演奏。畢竟,前奏曲理應是其他樂曲的前奏,而不是前奏曲的前奏。直到 20 世紀初,作曲家兼鋼琴家費魯喬 · 布梭尼開始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來演奏,這種做法才開始被其他音樂家採納,並很快成為了常態。在這張專輯中,日本新生代鋼琴家藤田真央嘗試以全新的方式,詮釋蕭邦這套不朽的經典作品。除了蕭邦的作品,專輯同時收錄兩套風格迥異卻又相輔相成的鋼琴前奏曲,分別是史克里亞賓與矢代秋雄各自創作的 24 首鋼琴前奏曲。 藤田真央在此作中,嘗試呼應了蕭邦當初創作的前衛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展現了前奏曲這一形式在音樂風格上無窮無盡的多樣性,從簡單的旋律或和聲進行到技巧和藝術性要求極高的嚴格作品,應有盡有。藤田真央在接受 Apple Music 古典樂採訪時表示:「我的上一張錄音是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全集,所以這次的風格截然不同。我一直在挑戰自己,希望能有新的發現。蕭邦、史克里亞賓和矢代秋雄的這些前奏曲,每首通常只有一、兩分鐘,與莫札特奏鳴曲的性質大不相同。我花了大約三年的時間來建立對莫札特作品的詮釋,這次要重新調整思維來表現這些前奏曲,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蕭邦的前奏曲創作於 1839 年。而時隔半個世紀後,史克里亞賓在 20 歲左右完成他的作品。1945 年,矢代秋雄寫下自己的前奏曲時只有 15 歲,而且當時他的家鄉東京剛遭受二戰中最慘烈的空襲,考慮到這些因素,無疑令這項成就更為驚人。矢代秋雄的前奏曲到 2022 年才正式出版,此前僅有少數鋼琴家通過褪色的手稿複印照片知道這些音樂。藤田真央說:「我當時非常好奇,所以第一時間就買了初版樂譜。在討論下一張錄音計劃時,我腦海裡就立刻浮現矢代的作品。」將三位作曲家的 72 首前奏曲集結在一起,其中還包括一位在日本之外鮮為人知的作曲家,這想法聽起來就像是鋼琴家的一場白日夢。但藤田真央為這個企劃提出了充分的理由,還用了一個有趣的烹飪比喻:「蕭邦的作品就像魚,史克里亞賓的作品則像飯。這是很典型的組合,對吧?但如果再加上矢代秋雄的作品,那就像是加了芥末。它昇華了這張專輯的風味。」 矢代秋雄前奏曲的創作背景要追溯到 20 世紀初,當時日本政府正引進西方古典音樂。矢代秋雄在童年時期就愛上了古典大師們的曲目。戰爭時期,他透過 NHK 交響樂團的廣播節目加深他對古典音樂的了解。藤田真央曾與矢代秋雄的遺孀見面,從她口中得知矢代秋雄對蕭邦的喜愛。他回憶道:「她是一位非常和善的人,告訴了我很多關於矢代秋雄的事。」1950 年代中期,矢代秋雄在巴黎音樂學院跟隨奧立佛 · 梅湘完成學業,但一直到 1976 年因心臟驟停離世前,他只留下了五或六部大型作品,包含大提琴與鋼琴協奏曲和一部交響曲。 「矢代秋雄在創作時非常嚴謹,可能花一個星期才寫出一個樂句,再花一個星期寫下一個,但他的前奏曲卻是自然流露的表現。他深受蕭邦影響,例如在〈第 23 號前奏曲〉中,你可以聽到蕭邦和聲的影子,〈第九號前奏曲〉則運用了蕭邦式的琶音。不過,他也在作品中融入了許多日本元素,特別是五聲音階。」 藤田真央在詮釋這三套前奏曲時,特別著重於主旋律線條。而在處理主旋律和低音線條的同時,也細心演繹音樂的內聲部。他表示:「這裡面有許多美麗的對位,尤其是蕭邦和史克里亞賓的作品。有時這些對位比主聲部更為重要。每一首曲子都有獨特的性格、音色和鋼琴技巧。史克里亞賓的風格與蕭邦完全不同,而矢代秋雄與這兩人也有很大差異。我很享受這樣的探索過程。」
「藤田真央」的更多作品
- 凡妮莎 · 華格納 & 威廉・拉卓米亞
- Bryce Dessner, 拉貝克姊妹, 佩卡・庫西斯托, 拉芬尼婭・邁雅, 納迪亞・西羅塔, 科林・柯里 & 安娜塔西亞 · 科蓓基娜
- 楊雪霏 & 約翰尼斯 · 莫瑟